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反對霸王條款就是守護契約精神
“禁止自帶酒水”“包間設置最低消費”,餐飲行業(yè)的種種所謂行規(guī),一直飽受詬病卻屢禁不止。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明確,這些均屬經營者利用其優(yōu)勢地位作出的加重消費者責任的不公平、不合理規(guī)定,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guī),屬于霸王條款。
但也有人認為,這是餐飲企業(yè)的自發(fā)規(guī)則,符合市場經濟的自由原則,公權不該過多干預。這種觀點貌似有理,好像飯店與消費者一個愿打、一個愿挨。但在現實中,真的存在“黑板經濟學”里的均衡模型嗎?一邊是如來佛巨掌般的強勢行規(guī),一邊是無所憑恃的個體消費者,傾斜的天平如何能托起公平的市場?
先說酒水禁令。表面上看,消費者要是不接受“謝絕”二字,可以另去他處。而若店店皆如此,默契地達成了壟斷聯盟,又有何處可去?“此店是我開,酒水不能帶”的天經地義大有問題。照此邏輯,是不是口香糖也要在貴店買?打火機也不準隨身帶?
再看最低消費和包間服務費。且不論其催生了多少硬著頭皮點菜的浪費,單看“不多點就罰款”的歪理,便站不住腳。餐飲消費提供的是一種整體性服務。每一道菜品的收費,本身已是一種“打包”,其中包括原料、人工與房租、裝修等各項成本,具有不可拆分的特殊性。再額外加收,豈不是“一次服務、二次收費”的荒唐邏輯?
不管是禁止自帶酒水還是設置最低消費額度,本質都是不公平的市場交易。一則信息不對稱,夸大對自己有利的收費,模糊對消費者不利的經營成本;二則供求不平衡,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讓人花冤枉錢還受窩囊氣——這不正是店大要欺客的節(jié)奏嗎?
標榜競爭自由,到頭來竟成了賣方壟斷;宣稱合同自治,實際卻背離了契約精神。類似的南轅北轍,在社會生活中并不少見。一票難求,便為票販子開脫,視之為稀缺市場的潤滑劑;大力掃黃,也有人祭出供需關系,張揚“賣淫有理”的謬論。何為契約精神?在任何國家的民法典里,合同都必須基于“平等雙方真實的意思表示”,更需要符合公序良俗的要求。難怪有學者評論,霸王條款的肆意使用,已經“威脅到契約正義和交易安全”。
之所以要守護契約精神,不僅因為傾斜的天平無法度量公正的權利,更因權利的失衡終將誘發(fā)市場的扭曲,從而危及契約自由,最終損害市場本身。飯店如若堅持不合理行規(guī),只會流失掉客戶資源,難以應對市場變革,更遑論開拓發(fā)展空間了。其他領域同樣如此。比如,企業(yè)要降低成本,但也要恪守最低工資底線,因為工資意味著消費、牽連著內需,無限壓低只會讓所有企業(yè)得了眼前失掉未來。作為個體,企業(yè)逐利無可厚非;但作為市場主體,維護契約精神、保護市場環(huán)境、促進社會發(fā)展,同樣是企業(yè)責任所在。
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馬太效應,不是市場經濟的健康體征,更不是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今天,在社會主義的土壤中發(fā)育市場經濟的種子,需要以行動維護法律的尊嚴,讓市場回歸契約的本意。“顧客就是上帝”,這句改革開放以來流行的時代語匯,正可謂含義深遠、歷久彌新。
編輯:付鵬
關鍵詞:契約 精神 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