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2014全國兩會>好聲音>文化 文化
不能“有了花生仁,沒了牙口”
“要發(fā)展文化產業(yè),但文化不能產業(yè)化”
本報訊(記者趙瑩瑩)日前,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文藝界別小組討論會上,與會委員就文化是否應該產業(yè)化這一話題進行了一場觀點的碰撞。
當前,文化部門一提文化,就說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應該是在對文化充分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建構。話匣子剛一打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就將其內心的憂慮展露無遺:文化有經濟效益,這毫無疑問,但任何好的藝術家都不會為錢去創(chuàng)作。在他看來,我國至今仍缺乏對文化的思考和構建:文化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文化在我們的社會中應該被擺在什么位置?發(fā)展文化的目的是什么?這些都不明確。
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是拜金、夸富的,這個民族就沒有希望。馮驥才委員建議,國家文化部門和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思考文化發(fā)展的目的、文化的性質及如何建構等問題,我認為應該對文化有一個立體的建構,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政策,這樣才能真正促進文化的發(fā)展、繁榮。
馮驥才委員的話音剛落,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原主席靳尚誼就立馬接過了話茬:據我了解,關于文化產業(yè)在各國GDP中的比重,美國最高,占30%;日本居亞洲榜首,占12%左右;印度約為6%;而我們國家僅為2%。這就說明在文化產業(yè)化上,我們是相當落后的?,F在的癥結在于,我們在文化產業(yè)化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就是很多時候把錢放在第一位。
我認同文化產業(yè),但不贊成文化產業(yè)化。馮驥才委員把討論引向了深入,他認為,文化體制改革的標準在于能否帶來文化的發(fā)展,能否產生年輕一代的優(yōu)秀藝術人才及一批優(yōu)秀的作品。然而,靜觀近幾年來我國各個藝術門類的發(fā)展,似乎都缺乏杰出的藝術家血液。如果真按照李克強總理講的藝術是我們的精神血脈來考慮的話,我覺得應該提倡藝術家有更高的追求,面對藝術,背對市場。靳尚誼委員則表示,文化是雙重的,既有經濟上的價值,又有精神上的影響?,F在需要做的,就是爭取找到這兩者之間的平衡,怎樣做到既有票房又對人有積極促進的作用,這是個很復雜的問題。
對于通過商業(yè)模式、市場運作來打造文化的做法,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人藝副院長濮存昕也提出了反對意見。文化也有生態(tài),也需要保護。文化是原生的,有自由自主的生存方式和特點。當前,文化發(fā)展中出現很多大問題,究其原因,在于很多人太相信自己可以打造文化。濮存昕委員認為,雖然文化也要包裝、推廣,但其最真正的東西是本心的、生命里漾出來的,正如話劇《茶館》中王掌柜的一句臺詞,花生仁有了,牙口沒了。我們原來缺乏的是花生仁(資金扶持),現在資金有了,但是牙口呢?本心呢?
為此,濮存昕委員建議,文藝院團體制改革暫時不能搞一刀切;對于文化的發(fā)展,政府應當給予更多激勵機制,從而促進文化團體放開手腳搞創(chuàng)作,到時候誰行誰不行,由觀眾、專家決定,而不是導演說了算,也沒有政治埋單、商業(yè)埋單。
編輯:付裕
關鍵詞:文化 產業(yè) 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