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把13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人大代表談糧食安全
我國稻米、小麥和玉米三種主糧的總體自給率雖為98%,但糧食安全的壓力也在增大;種兩畝田不如打一個月的工,地方和農戶都缺乏種糧積極性;種糧大戶、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逐漸成為糧食生產的主力軍,但“補給誰”“補什么”的問題也讓他們感到困惑。
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把13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表述引起代表們的熱議。
?。梗?自給但安全警鐘須要長鳴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農業(yè)與農村委員會委員張曉山說,2013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逆差由上年的489億美元擴大到508億美元,增長了3.7%。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和海關的有關數據,我國稻米、小麥和玉米三種主糧的總體自給率為98%,現階段我國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但是大豆凈進口繼續(xù)增長,大豆自給率從上一年的18.20%下降至去年的16.16%。去年大豆凈進口6317萬噸,按照一畝200斤的產量,如果自己生產,需要6億畝地。
張曉山代表認為,當前,影響中國糧食安全的因素越來越多,關系越來越復雜,確保糧食安全的任務難度越來越大。消費需求的變化促進了農業(yè)結構的轉型,中國人均谷物的直接消費增長緩慢,甚至下降,對蔬菜、水果、畜產品的人均消費均大幅度增加。但一些高價值農產品的增長要以糧食作物的更快增長為保證,如肉類、乳品需要更多的飼料糧,這就給糧食生產造成更大的壓力。
“糧食安全的警鐘必須長鳴!”張曉山說。
“種兩畝地不如打工一個月”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關鍵是要解決“誰來種糧”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襄陽市市長別必雄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地方缺乏種糧的積極性,發(fā)展糧食生產靠的是“講政治”;農民也沒有種糧的積極性,能出去打工的打工去了,能種經濟作物的就種經濟作物了。
他說,糧食主產區(qū)一般工業(yè)化程度比較低,發(fā)展相對滯后,而糧食生產對地方財源建設貢獻不大,種糧食還需地方政府配套投入項目資金。對糧食主產區(qū)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偏低,直接影響到地方政府抓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種糧的比較效益低,農民也沒有積極性。“雖然種植糧食有補貼,但相對種植成本來說,額度是比較低的,特別是近年來,漲價因素基本上抵銷了補貼因素,農民不愿種田了。”別必雄說。
來自江漢平原的全國人大代表、潛江市委書記張桂華說,在潛江市,農民種糧年畝平純收入僅有1450元左右,農民朋友說,一年種兩畝地不如外出打工一個月的收入。
“種糧大戶沒有享受一分錢補貼”
“我們有4個全國種糧大戶,種植面積3.5萬畝,每年投入2800多萬元,他們每畝要支出300元左右的土地流轉費用,卻沒有享受到一分錢的國家種糧補貼。”談及糧食安全,全國人大代表、湖北黃石市市長楊曉波深有感觸地說,糧食補貼政策不合理,不利于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的培育。
楊曉波說,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主要包括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以及農業(yè)產業(yè)化龍頭企業(yè),他們正成為或正在成長為糧食種植的真正主力軍。地處長江中游的湖北黃石市,目前有百畝以上種糧大戶2230戶,農民合作社1042家,家庭農場132家。種植大戶水稻種植面積占全市的32.5%,水稻產量占全市的45.3%。
但是,國家對于糧食的補貼卻沒有體現在種糧主體的“轉型升級”中。2013年國家對黃石糧食補貼1.59億元,金額不少,但仍然歸原耕地承包戶所有。糧食補貼“補給誰”“補什么”“怎么補”等問題,困擾著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
對此,代表們建議,要對種糧新主體有針對性給予政策補貼,補貼資金主要用于改善農業(yè)設施、發(fā)展農村公益事業(yè)及購買種子農藥肥料等生產資料。
張桂華建議,國家應該出臺進一步激勵政策,對產糧大市建立動態(tài)獎勵制度;加大對種糧農戶的補貼力度,實行增量補貼與種糧農戶直接掛鉤。
“不能像補耕地承包戶一樣,簡單發(fā)錢了事,而是缺啥補啥,比如,沒有打糧曬場的就支持曬場建設,倉儲困難的就支持倉儲建設,購買種子農藥化肥資金等困難的,政府就統(tǒng)一采購給予支持。”楊曉波說。(完)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糧食 種糧 補貼 安全 13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