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在良性互動中形成公交價改共識
從7月3日開始到7月20日,北京市發(fā)改委和市交通委官網開設了“我為公共交通價格改革建言獻策”專欄,市民可通過網上留言板、郵寄信件、電話傳真和微信四種方式,就本市公共交通票價改革問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建議。這是本市首次在價格方案形成前公開聽取社會意見。
北京公交票價被認為“全球最低”——不僅低于天津、深圳、廣州、香港等國內多個城市的公交票價,也低于發(fā)達國家的公交票價,近年來,調整公交票價的壓力越來越大。調還是不調?如果調,如何調?調價后,價格與服務是否配套?成了市民關切的諸多現(xiàn)實命題。相比于一些地方慣于曖昧的輿論試探,或不由分說強行推銷,北京市在價格方案形成前公開聽取社會意見,顯得別具一格,堪稱制度性創(chuàng)新。
公共交通價格的調整,既是攸關點點滴滴的民生細節(jié),也是關乎公民權利的政治話筒,絲毫不可等閑視之。在公民意識日益覺醒的時代,事關公眾利益的命題,唯有拿到桌面上公開討論,把話筒交給公眾,通過多個回合的良性互動,才能最大程度形成共識。公共政策是對全社會的價值做有權威的分配,權威不是基于話語權,更不是來自高高在上的身份,而是基于公開透明的自信,以及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平等博弈——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實現(xiàn)最大公約數。
以往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缺少公眾參與,由少數人、少數部門制定公共政策,往往經不起推敲,難孚民意,甚至有的公共政策成了部門利益化的集中體現(xiàn)。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無疑更有利于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由于公眾是公共決策的直接受眾,公眾的廣泛參與除了能夠減少公共政策的流弊,確保決策更公平、更可行,還可降低執(zhí)行時遇到的困難,便于公共政策的有效落實。沒有公眾的“配合”,再周全的政策也難有生命力;如果迷信于強權推動,只會導致政府公信力逐漸流失直至殆盡。
有一個形象的說法是,這是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其實,在眾聲喧嘩中,有了麥克風不等于聲音就能被聽到,更不等于聽到了被采納。北京市公開聽取社會意見,對民意不是形式化的應酬,也不是施舍性的炫耀,而是有誠意的制度安排。如市發(fā)改委所言,開展“我為公共交通價格改革建言獻策”活動,開門聽意見,目的是在更大的范圍、通過更多的渠道征集社會意見建議,使社會各方面能夠參與到公共交通價格改革政策制定過程中來,最終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改革方案。經過此次嘗試,如果確能利于形成科學合理的改革方案,不妨將在方案形成前向社會公開相關消息、征集意見建議的方式固定下來。
此前,對公交調價已形成了多種代表性的聲音。有人認為,價格低廉導致公共交通的環(huán)境和服務品質下降,不利于有車族放棄開車轉乘地鐵。也有人認為,綠色出行就是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漲價與該政策相悖。還有人擔心,如果地鐵票價大幅度上漲,會對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造成比較大的影響。觀點不一,但可找到結合點,即公共交通便民第一。不管怎么調,價格調整是共識,調整目標讓乘客更舒適也是共識。換言之,公共交通的價格改革確有必要性。此次征求意見不是以往那種擊鼓傳花的方式,而是打乒乓球式的互動,可以預見,經過多輪互動,歧見和沖突將逐漸減少。
征集社會意見建議仍在進行中,最終揭開謎底尚需一段時間,公眾的參與熱情令人快慰。據報道,2日上午11:30左右,北京公交和地鐵即將調價的信息發(fā)布后,引發(fā)廣大市民關注,用于征集市民意見的發(fā)改委官網幾乎“癱瘓”,原因是訪問量太大。這足見公眾對公共交通價格改革的關心,更顯示了公眾“給點陽光就燦爛”的參與熱情。這也提醒相關部門要盡最大努力呼應民意,積極采納公眾的合理意見,以期在良性互動中形成公交價改共識。
編輯:羅韋
關鍵詞:公交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