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迪慶藏族的木碗制作工藝
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上橋頭村是我國兩大藏族木碗制作地之一,這里生產的木碗受到全國藏區(qū)消費者的青睞,也成為游客們首選的旅游紀念品。
歷史上藏族曾是游牧民族,以畜牧業(yè)為主,人們的生產生活隨春夏秋冬草場的變化而遷徙,流動性大,易碎的陶瓷器皿和沉重金屬制品都不便攜帶,因此輕巧實用、攜帶方便的木碗就成了他們的重要生活用品之一。
描繪彩圖
木碗的加工都在這樣的家庭作坊里完成
各種木制生活用品
2010年秋末,我們來到香格里拉縣尼西鄉(xiāng),在鄉(xiāng)長旦從文等的陪同下,驅車幾十公里來到上橋頭村。上橋頭村有“木碗村”之稱,歷史上就有制作木碗的傳統(tǒng)手藝,這里制作的木碗,當年從茶馬古道源源不斷運往西藏、青海、四川等地,成為受青睞的商品之一。
上橋頭村坐落在高山峽谷之中,村前有清亮的崗曲河流過,以白色、淡黃色為主調的藏式碉房矗立河邊,顯得莊重典雅、明快爽目,秋后曬在屋頂?shù)慕瘘S色玉米,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顯得更加耀眼。
走過小河上的鐵索橋,就到了幸福村,進村就感到“木碗村”人們的忙碌,村中小巷兩邊小賣部里擺著各式各樣的木碗,從居民院里傳出加工木器的咚咚敲打聲。“木碗村”一直延續(xù)一家一戶的家庭作坊來完成木碗制作,我們來到四十二歲的廖文華家,他正在作坊里做木碗毛坯,周圍堆滿了半成品。廖文華九歲開始跟長輩學做木碗,現(xiàn)已是省級民間工藝的傳承人,最多一天能做80多個,一年就有三四萬元的收入。他的產品除在云南當?shù)劁N售外,還銷往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藏區(qū)。
廖文華告訴我們,成品木碗從開始到制作完成需要晾干、做毛坯、水煮、修整成型、上漆、繪圖等十二道工序,木碗一般選用桐樹、桑樹、樺樹的樹干、樹節(jié)、樹疙瘩等材料經過刮制或車削而成。這些木材做成的木碗質地堅硬,碗面光滑,紋路清晰,可以長時間不變形、不破裂。木碗的品種繁多,有藏桌、糌粑盒、辣子盒、酥油茶杯、木碗等。近年來旅游業(yè)發(fā)展了,因而又根據(jù)游客的需要新研制了鼻煙壺、手鐲、茶碗、茶葉盒等旅游工藝品。
制作木碗工序多而復雜,有的技術要求較高,髹土漆技術就是其核心工藝之一。土漆又稱生漆,是一種原生態(tài)的高級涂料。在古代,用土漆髹制的工藝品是上貢皇家的珍貴貢物,因為土漆制品很少出現(xiàn)爆裂紋和塌漆皮等現(xiàn)象,并歷久長新,保持光澤。當?shù)厝诉€認為使用髹上土漆的器皿,有祈求幸福吉祥的文化含義。
我們在廖文華家的樓上見到了他的妻子,她正給木碗髹漆。她告訴我們,要做彩漆碗,得先在做好的木碗上涂層牛皮膠,放在太陽下曬干,用砂紙打磨光滑,上第一遍土漆,用沾水毛氈包裹木碗并把它放進地下室捂干,等漆干了就拿到太陽下暴曬,然后用筆蘸土漆在木碗面上描繪出各種圖案,再添加金箔增加亮度,最后再上一次漆,曬干后,一件色澤豐潤、漆面飽滿、圖紋細膩精致的漆器就完成了。髹漆木碗等生活用品價格要比其他無漆的高。
我們雖然無緣得見幾百年前藏族王宮里金光閃閃的彩漆制品,但從現(xiàn)在手藝人復雜而講究的上漆工序中,不難想象它的受重視程度。在上橋頭村,至今仍然保留著只有土漆才有資格壓金箔,清光漆和家具漆最多只能壓銀箔的古老習俗。
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加大,上橋頭村手藝人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也印證了“手藝人餓不死”的古訓。現(xiàn)在制作和銷售手工土漆木碗已成為上橋頭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木碗質量好,又鄰近西藏、四川等藏區(qū),有消費市場。有的家庭四五代人都做木碗,并靠此過上富裕生活。現(xiàn)在村里有十多戶人家開設了做木碗的手工作坊,做得好、規(guī)模大的有三四家,每年僅木碗一項便能帶來三四萬元的收入。
編輯:陳佳
關鍵詞:迪慶藏族 木碗制作工藝 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