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劇院既要有戲演,還要有人看
據統(tǒng)計,目前國內劇院總數(shù)已超過2000家。然而,劇院管理的“軟科學”卻跟不上劇院建設的速度。有專家指出,目前在劇院產業(yè)中屢屢出現(xiàn)“重建設,輕管理”和“建得起,養(yǎng)不起”等現(xiàn)象。國內劇院有90%左右都在以租場的方式生存,經營業(yè)態(tài)普遍不理想。(1月15日《法制晚報》)
這則新聞,折射出我國劇院利用率不足、運營效能低下,為各地掀起的劇院建設熱潮敲響警鐘。為何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在一些地方包括落后地區(qū),為建設地標建筑,甚至為打造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顧地方演出市場成熟與否,不顧老百姓的文化消費能力,也要盲目跟進、造價不菲地建設劇院劇場。有業(yè)內人士指出,對于一個1000座以上的劇院而言,每年需要上演200場以上劇目才能保證正常運營。可是,絕大多數(shù)劇院每年能承接多少場高雅的演出活動,又有多少普通老百姓能夠消費那些“高大上”的演出?
劇院要實現(xiàn)建得起,且運營良好,既要有戲可演、有戲可看,又要有人看戲、看得起戲。這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是有戲可演,演藝劇目供應得再有多么充足,普通老百姓卻不愿看戲,或看不起戲,注定熱鬧不了多久。如果只是有人想看戲,且看得起戲,卻無戲可演可看,劇院也只能唱“空城計”,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照樣得不到滿足。故要破解劇院“建得起,養(yǎng)不起”困局,就要從“戲”與“人”的角度找對策。
從戲的角度來看,引進外地優(yōu)秀的演出節(jié)目,來支撐起本地劇院的舞臺,這無疑是不錯的。但這只是一個方向,還應拋棄“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思維,培育本地的演出市場和演出團隊,這些演出團隊才能夠實現(xiàn)常駐,常與民同樂。積極支持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的發(fā)展,扶持他們創(chuàng)作和演出,向有戲無地演的“草根團隊”免費提供場地……這些都是可以嘗試的辦法。畢竟政府投資興建的劇院,也是重要的公共文化設施。
從人的角度而言,就需要長期培育觀眾了。培育觀眾的功夫其實在人之外,一個抓手是票價問題?,F(xiàn)在不少戲劇演出的票價少則幾百多則幾千,讓普通觀眾深感“高處不勝寒”,到頭來,不少演出是“看的不掏錢,掏錢的又不愿意去看”,多數(shù)由政府埋單,且屬于展示表演,而非常規(guī)性演出。很多普通老百姓不是不愿意看演出,最大的障礙其實就在價格。要培育觀眾,首先就要把票價降下來,以惠民演出贏得觀眾。
另一個抓手是劇目問題。一些高雅或標榜高雅的演出劇目,遠遠脫離市場,脫離普通觀眾的欣賞體驗。這是沒有充分考慮地方觀眾文化消費習慣的體現(xiàn),必然曲高和寡。實際上,老百姓既需要“陽春白雪”,又需要“下里巴人”,我們的劇院在傳播高雅藝術的同時,也可以放低身段,提供普通觀眾喜歡的、接地氣的娛樂產品。只要能讓一個城市更有活力、更具文化氣息,都應樂觀其成。劇院恐怕也不愁沒有市場了。(何勇海)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劇院產業(yè) 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