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GDP破七,經濟如何發(fā)力
2015年經濟運行數據包昨天公布,當人們讀到“2015年GDP漲6.9%,增速創(chuàng)25年新低”這樣的刺眼標題時,心頭多少咯噔了一下。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6767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從趨勢上分析,去年第四季度增速為6.8%,為全年最低。2015年前高后低,收官之季創(chuàng)最低,或預示著中國經濟尚未觸底,仍在探底。
結構調整顯效是最大亮點
余豐慧
中國經濟增速創(chuàng)25年新低,有國際國內兩大原因。從國際原因看,當前世界經濟持續(xù)復蘇乏力,經濟形勢錯綜復雜,不確定性增大,國際貿易下降,金融風險增加,這些都不可能不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特別是對出口企業(yè)影響最大。一個事實是,去年全球經濟美國這邊獨好,但是人民幣對美元持續(xù)升值大大抵消了來自美國經濟向好對中國出口的拉動力。
從國內因素看,有前幾年大投資導致產能過剩、嚴重透支經濟增長潛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產能過剩、環(huán)境壓力、經濟增長舊方式等使得中國或主動或被倒逼下決心轉方式、調結構、轉型轉軌。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對經濟增速帶來一定影響,犧牲一定經濟增速是不可避免的。
2015年雖然經濟增速跌破7%,犧牲了一點點經濟增速,但最大的亮點就是經濟轉型轉軌取得了顯著效果。這值得大書特書。
去年我國需求結構進一步改善,消費成為第一拉動力。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6.4%,比上年提高15.4個百分點。經濟拉動結構較為合理的美國,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在70%左右,中國僅僅相差3.6個百分點。況且,在2015年一年時間就提高15.4個百分點,這種增速是國內外罕見的。
同時,這種消費與前幾年也大大不同,是在嚴格執(zhí)行八項規(guī)定、公款消費得到遏制的情況下,由大眾普通消費創(chuàng)造的。按消費形態(tài)分,餐飲收入32310億元,比上年增長11.7%,高于其他消費形態(tài),說明遏制公款消費、反腐敗不僅沒有影響經濟發(fā)展,而且促進和加快了經濟發(fā)展及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這種消費拉動力最強、最可持續(xù)。這一點十分了不起,成績來之不易。
另一個亮點是,新業(yè)態(tài)的互聯網經濟持續(xù)高速增長,對經濟貢獻率越來越高。2015年全年全國網上零售額38773億元,比上年增長33.3%。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32424億元,增長31.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0.8%;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6349億元,增長42.4%?;ヂ摼W經濟超高速增長,經濟新業(yè)態(tài)持續(xù)多年保持旺盛活力,堪稱世界奇跡。
雖然2015年經濟增速破7%,創(chuàng)下25年新低,但卻換來了經濟結構調整轉型的巨大成效,值得!雖然經濟有可能繼續(xù)探底,但經濟動力已經轉到多年夢寐以求的內需消費驅動的正途,創(chuàng)新驅動戰(zhàn)略也已經初見成效。
2016年,內需消費、創(chuàng)新驅動已經給經濟奠定了堅實基礎,供給側改革正在從概念的提出,到思路路徑越來越清晰。供給側改革根本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必須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這就要求貨幣政策以支持高效生產為主,弱化對需求的透支性刺激。這必將促使中國經濟真正走上高效、高質、可持續(xù)之路,今年第四季度中國經濟探底回升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經濟尚未觸底,“三去”咬牙前行
魯寧
打開數據包瀏覽,去年因外貿同比降幅高達7%,致使多年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變成了投資和消費兩駕馬車。由于外貿總量占GDP的三成半還多,其下掉7個百分點,相當于GDP總量下掉了約2個多百分點。簡言之,假如去年外貿總量能與前年持平,去年GDP實際增幅就有望達到9%左右。這怨不得國際市場“不幫忙”,只能怪國內外貿的供需結構與變化后的國際市場欠匹配。
城鄉(xiāng)居民消費增幅為10.6%,為穩(wěn)增長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正能量,其貢獻度略低于投資增長所提供的正能量。不過,因去年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增幅只比GDP增幅略高出0.5個百分點,去年10.6%的消費增幅可以說已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如果今年大多數實體企業(yè)和服務企業(yè)經營狀況未能好于去年,糧價跌勢也未能得到遏制,勢將進一步拖累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增幅,消費增幅繼續(xù)挖潛也就失去了可操作性。
去年投資的實際增幅雖比前年下掉了近3個百分點,但仍有12個百分點之同比增幅,而投資總額則比消費總額整個高出了25萬億元。所見,投資是去年GDP增幅的最大貢獻者。不過,投資的內部結構出現了多年未曾有過之隱憂:其一,多年領跑的民間投資增幅,去年重新被國有投資增幅所取代;其二,社會資本(含國資、外資、民資)全年投資增幅只有9.5%,而多年來只當配角、只起撬杠作用的財政資金投資卻創(chuàng)下了15.6%的罕見“超增幅”。兩大新出現的隱憂背后,已反映出兩大問題:第一,民間投資意愿明顯欠足,而行業(yè)態(tài)勢、市場形勢、價格走勢的“三不確定”,無疑對民間投資意愿形成了實質性打壓。第二,財政資金被迫再一次充當“穩(wěn)投資”繼而穩(wěn)增長的第一主力。由于去年稅收增幅只有6.6%,今年稅收增幅依然會“趨緊”,倘若今年的民間投資仍然拉不起來,財政性投資很難繼續(xù)充當廖化之角色。
去年三大產業(yè)結構性尤其是第三產業(yè)占GDP比重的進一步上升,被視作經濟結構優(yōu)化升級的一大亮點。由于占比又上升了2.4個百分點,且三產占比已高出二產占比整整10個百分點,亮點說的確可以成立。此外,去年二產增幅只有6%,三產增幅有8.3%,高出GDP增幅1.4個百分點,似乎也可印證亮點的確較“靚”。不過,去年三產增幅之“靚”,主要“靚”在金融過于燥熱“焐”出來的GDP。事實是,去年“央媽”所釋放的流動性,大部分并未流向實體經濟而是流向了資本市場,甚至企業(yè)自有節(jié)余也大量流入了資本市場,以至于流動性在資本市場內部疊床架屋,杠桿率越來越高,最終引爆延續(xù)數月、其負面影響至今猶存的系統(tǒng)性“股災”。
今年的結構調整由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fā)力,以供給側為主,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是主要發(fā)力環(huán)節(jié)。去杠桿從去年下半年起已被迫梯次進行,去產能和去庫存,尤其是去產能,那可是“刀刀見血”的事。習總書記日前在中央黨校講話,將今年比喻為換擋節(jié)點、調整節(jié)點、動力轉換節(jié)點之年份,這就意味著今年的“三去”力度只會加大而不會手軟。在高新產業(yè)尚難堪大用的情勢下,“三去”意味著減掉更多的GDP,也正因為如此,去年四季度的GDP增幅非但沒有觸底反彈,反倒比三季度又下掉0.1個百分點,而社科院去年末出爐的經濟研究報告也把今年GDP的增幅下調至6.7%……
經濟尚未觸底,“三去”卻必須咬牙前行。如是態(tài)勢下,若問中國經濟拐點將在哪年哪月重新呈現?筆者的看法是,結構調整完成日,增長拐點呈現時。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GDP 結構調整 內需 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