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新加坡展出唐代沉船黑石號珍寶 分享古海上絲綢之路故事
原標題:新加坡展出唐代沉船“黑石號”珍寶
導讀:“黑石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直接證據,證明在唐代,中國和阿拉伯地區(qū)已經存在直接的海上陶瓷貿易。
新華社新加坡1月23日電(記者包雪琳)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究竟是怎樣的?通過唐代沉船“黑石號”的珍寶可見一斑。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近期推出“唐代沉船”珍寶展,與參觀者分享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沉船的故事。
1998年,德國一家打撈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島附近的爪哇海域發(fā)現了一艘古代沉船,因其靠近一塊黑色大礁巖,所以將其命名為“巴圖西塔姆號”,中文譯為“黑石號”。
“黑石號”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的最早的阿拉伯沉船之一,被稱為20世紀最重要、年代最久遠的海洋考古發(fā)現之一。由于船上出水的長沙窯瓷碗中有唐代寶歷二年的年號,沉船年代被確認為9世紀上半葉,是迄今打撈上來的最古老的航海帆船。“黑石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直接證據,證明在唐代,中國和阿拉伯地區(qū)已經存在直接的海上陶瓷貿易。
網絡配圖
網絡配圖
網絡配圖
專家推測,“黑石”號商船裝載著貨物從中國返回阿拉伯途中沉沒在印尼海域。打撈者在船上發(fā)現了6.7萬多件文物,基本上都是中國制造,其中98%是瓷器,主要有瓷碗、執(zhí)壺、杯、盤、罐等生活器皿。另外,還發(fā)現了三件完好無損的唐代鞏縣窯燒制的青花瓷盤,曾引起陶瓷界的轟動。
此次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舉行的“唐代沉船”珍寶展展出了大量來自“黑石號”沉船的珍貴文物,包括唐代“外銷第一窯”長沙窯出產的瓷碗、執(zhí)壺,產自中國南方的金銀飾品、唐代錢幣、銅鏡等。
亞洲文明博物館中國館藏研究員簡舒怡告訴記者,這批來自唐代的沉船文物是一個“時間膠囊”,展現了公元9世紀“國際化”的面貌。這艘沉船來自西亞地區(qū),但在東南亞被發(fā)現,最主要的是,船上成千上萬的文物來自中國,這顯示出當時外國人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以及不同地區(qū)間的文化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出的藏品包括一件中亞伎樂紋八棱金杯,是迄今發(fā)現的最大的唐代金杯。展出的三個兼具中東和中國特色的青花瓷盤,表明當時中國制造的瓷器已開始吸收中東市場的審美元素。
沉船上發(fā)現的瓷器既有來自中國北方邢窯的白瓷,也包括大量產自中國南方的青瓷。在發(fā)現的青瓷中,除有近200件產自越窯,還有大量產自長沙窯的瓷器。長沙窯青瓷多為模仿越窯青瓷的釉色和造型燒制而成,以日常用品居多,但也不乏做工精致、造型獨特的青瓷。這些瓷器深受外國買家喜愛,其蹤跡遍布中東和東南亞。
“黑石號”沉船在新加坡東南方約600公里處被發(fā)現,表明東南亞馬來半島一帶在1100多年前就是國際貿易的樞紐。鑒于這艘唐代沉船揭示了早期的貿易史,新加坡政府于2005年購下這批文物。(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新加坡 展出 唐代沉船 黑石號 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