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VR等新技術應用應警惕投機炒作
VR和AR技術還處于“試水”階段,真正的超重量級應用并未出現,離向大眾普及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在對VR和AR的炒作聲浪之中,資本方和消費者需要保持足夠的清醒,創(chuàng)業(yè)團隊同樣要摒棄“圈錢就走”的心態(tài),認真考慮自己的發(fā)展方向。
先是淘寶一則“BUY+”宣傳視頻刷爆了朋友圈,帶上VR頭盔就能走遍世界虛擬購物,隨后又傳來谷歌相比VR(虛擬現實)更看好AR(增強現實)的消息,谷歌認為AR從長遠來看擁有更大的獲利機會。最近,臉譜掌門人扎克伯格也表示VR和AR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ヂ?lián)網巨頭們相繼表態(tài),讓人感到“R”時代似乎已近在眼前。果真如此嗎?
不管VR還是AR,都依然要靠眼鏡或者頭盔這樣的輔助設備。以VR為例,盡管消費級的VR設備在今年上半年頻繁面世,但價格仍集中在100美元以上,而包括谷歌紙板眼鏡在內的超低價VR設備在體驗效果上并不盡如人意。僅有輔助設備還不夠,由于VR要調用大量的運算資源,對連接VR設備的終端,如手機、電腦或者游戲主機,也提出了相當高的配置要求。拿VR巨頭Oculus的虛擬現實頭盔來看,全球只有4%的電腦能在配置上達標。這樣的問題在AR領域同時存在。
這就意味著,目前階段,受限于硬件覆蓋面不足,VR和AR技術還處于“試水”階段,雖然有基于種種應用場景的多樣化嘗試,但真正的超重量級應用并未出現,離向大眾普及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更重要的是,受限于產業(yè)規(guī)模,包括技術標準,開放接口乃至操作方式等諸多生態(tài)鏈上的關鍵節(jié)點,互聯(lián)網巨頭們還未取得共識,產業(yè)依然處在“跑馬圈地”的時期。在這樣的形勢之下,熱炒“R”概念,不禁讓人喜憂參半。
一方面,針對消費端的新技術和新模式的應用,比如消費互聯(lián)網領域的移動購物、O2O等,都需要不斷刷新消費者的觀念,建立他們新的消費習慣,VR和AR同樣面臨類似的問題。除了巨頭們的頻繁表態(tài),從目前的市場狀況來看,國內外多家廠商也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財力進行商業(yè)體驗設備的開發(fā),通過游戲體驗的方式提升公眾對新技術的感性認識。從這個角度來講,熱炒“R”時代自然有利于下一步的技術演進和推廣。
另一方面,如果將目光投向資本市場,人們不由得捏一把冷汗。大量資金正在進入VR和AR概念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僅2015年融資總額就超過10億元,而VR和AR板塊在二級市場也持續(xù)走強,但大多數團隊拿出的設備、服務和內容,無論從技術水平還是體驗實感來看難言“達標”。有資深業(yè)內人士坦言,以國內專業(yè)3D美術人才數量來看,甚至難以支撐目前一半的VR團隊。和曾經的團購、O2O一樣,如今VR和AR領域也是虛火頗旺。盲目投資的后果,容易一哄而上也容易一哄而下,讓真正在技術和服務創(chuàng)新上有所突破的團隊日后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對消費端來講,大量粗制濫造的設備、服務和內容無法達到心理預期,很可能從一開始就讓消費者失去嘗試新技術的動力。
互聯(lián)網產業(yè)的發(fā)展,與技術突破始終血肉交融。不過,搭車炒作的噱頭,和突破性的產品與服務帶來的動力存在天壤之別。在對VR和AR的炒作聲浪之中,資本方和消費者需要保持足夠的清醒,創(chuàng)業(yè)團隊同樣要摒棄“圈錢就走”的心態(tài),認真考慮自己的發(fā)展方向。畢竟,投機心態(tài)只能傷害產業(yè)的長遠發(fā)展,未來的路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來。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VR AR 資本方 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