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壯家元宵夜話:兩個“少”字折射今昔變遷
新華社南寧3月3日電題:壯家元宵夜話:兩個“少”字折射今昔變遷
新華社記者王念、張周來、唐榮桂
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泗水鄉(xiāng)里茶村,正月十五鬧元宵,壯家人習慣早上吃湯圓,晚上做一頓像樣的飯菜。夜訪排坊壯寨,記者與村民圍桌夜話,發(fā)現(xiàn)農(nóng)家小小的餐桌上,如今有了很多新“講究”。
為了準備元宵晚飯,壯族老漢賁倫和一家齊上陣,老人殺雞宰鴨,兒子掌勺,兒媳摘回大把的新鮮蔬菜。傍晚時分,60歲的賁倫和帶著小孫子點燃鞭炮,晚飯正式開席。
元宵佳節(jié),自然少不了喝上幾口壯家米酒?!俺:葔鸭揖?,能活九十九;天天唱山歌,能活一百多。”賁倫和興致很高,幾口米酒下肚便打開話匣子,一板一眼點評桌上的菜肴,也點評兒子和兒媳的廚藝:
清湯鳳雞用的是自家放養(yǎng)的土雞,講究清淡營養(yǎng);爆炒翠鴨,這鴨子可是當?shù)靥赜械牡乩順酥井a(chǎn)品;豆腐釀是逢年過節(jié)的必備菜,兒媳手藝不錯;最受歡迎的還是鮮筍、菜心,炒得恰到火候,香菇很鮮嫩,紅薯做得也不錯……
面對葷素搭配的幾道菜肴,賁倫和解釋說:“菜不多,不是沒有,現(xiàn)在飲食要講究營養(yǎng)健康,不那么喜歡大魚大肉了?!?/p>
“過去可不是這樣,好不容易吃頓肉,總覺得吃不夠?!辟S倫和回憶以前逢年過節(jié)的情形,即使傾全家所有也要做一頓盡可能豐盛的飯菜,但餐桌上還是一個“少”字。
家里也養(yǎng)豬,可人都吃不飽,哪有多余的糧食喂豬?豬遲遲不肯長,養(yǎng)了一年多才百十來斤,殺年豬時請來親戚和鄉(xiāng)鄰吃飯,一頓就吃掉了一多半?!笆O碌碾缰瞥膳D肉,怎么吃?這里面的講究就大了?!?/p>
干掉碗里的米酒,賁倫和對記者講起了“舞兩舞”的故事。
壯家人熱情好客,殺年豬后腌制的酸肉或臘肉,平時自己舍不得吃,只有客人來時才拿出來招待,可總有吃完的時候。于是,幾乎家家戶戶的灶臺上都有個罐子,里面放著一小塊肥肉,炒菜時夾出來擦幾下鍋底,就當是放油了,一塊肉要反復用。賁倫和比劃著說,“舞”就是用肉在鍋底揮舞幾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多“舞”幾下。
“那個年代,窮啊,沒辦法?!辟S倫和苦笑著說。
龍勝各族自治縣位于廣西北部山區(qū),是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由于偏遠閉塞、經(jīng)濟落后,山區(qū)苗、瑤、侗、壯等少數(shù)民族群眾長期比較貧困。為了啃下這塊脫貧攻堅硬骨頭,當?shù)攸h委政府付出了大量心血。經(jīng)過努力,龍勝縣貧困發(fā)生率從2010年的52.3%下降到3.52%,減少貧困人口7萬多人,有望在2018年摘掉貧困縣的帽子。
隨著脫貧攻堅不斷推進,賁倫和一家和鄉(xiāng)親們的日子逐漸好了起來。2017年,老賁家所在的泗水鄉(xiāng)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9000元。
按照當?shù)禺a(chǎn)業(yè)扶貧計劃,老賁種了4畝羅漢果,一家人搬到山下公路邊,長期在廣東打工的兒子賁海華也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利用新建房子開起了農(nóng)家樂。短短幾年,全家人均純收入就超過1萬元?!安恢挥X中,吃得飽和吃得好已經(jīng)不再是問題?!?/p>
在里茶村一帶的壯族村寨,人們對“舞兩舞”的記憶非常深刻。至今,當?shù)卮迕裉岬匠燥?,還習慣打趣地用“舞兩舞”代指。有客人來到寨子里,壯家人會熱情地邀請去家里“舞兩舞”。
只是,過去天天想吃肉的老賁,如今面對大魚大肉,舉起筷子卻常常感覺沒什么胃口。兒子賁海華敬過酒,兒媳梁祖娟又端上來兩大盤清炒菜心,“現(xiàn)在大家都吃得比較清淡,更喜歡菜心、生菜、豆角等清腸胃的素菜?!?/p>
夜色越來越重,山寨上空不時有絢麗的煙花綻放,鞭炮聲此起彼落,一片祥和喜慶的氣氛。老賁感嘆:“以前的‘少’是真沒有,現(xiàn)在的‘少’是因為油葷太重對身體不好,也不想吃了。時代真的變了!”
編輯:秦云
關鍵詞:壯家人 正月十五鬧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