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王清憲:深入體悟生活 才能引領時代
作者:王清憲
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要求文藝工作者“走進生活深處,在人民中體悟生活本質、吃透生活底蘊”,科學揭示了文藝與時代、文藝與人民、文藝與生活的關系。當前我國文學藝術發(fā)展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狀況,還不能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這跟文化發(fā)展階段有關,也跟我們的文藝創(chuàng)作體悟生活、認識生活不夠有關。要創(chuàng)作更多優(yōu)秀文藝作品以引領社會、凝聚磅礴力量,必須澄清文藝創(chuàng)作過程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認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反映時代、引領時代。
反映時代精神和社會主流價值
我們常說文以載道。什么是文以載道?道,就是時代精神和社會主流價值。文以載道就是要引領時代精神和社會主流價值。漢唐時期之所以成為中國偉大藝術的創(chuàng)造時代,就是因為它們反映時代大氣象。那個時候沒有專業(yè)作家,文藝家們不是要體驗生活,而是就在生活之中。他們在不同職位上創(chuàng)造、引領、推動著他們的時代,因而他們的精神就體現(xiàn)時代風采,他們的作品當然能夠引領時代風尚。今天,如果我們沒有時代大情懷,怎么可能寫出時代大作品?
當然,并不是不需要個人小情調,但要用小情調寫大題材是駕馭不了的,境界、知識和認知能力就會捉襟見肘、漏洞百出。所謂庸俗、低俗、媚俗,很大程度上是沒有大情懷導致的。有小情調沒有大情懷,似乎很文藝范兒,自娛自樂、自我欣賞那是可以的。但如果不自量力,將小情調無限放大,去書寫大時代,那實在是穿著背心短褲赴盛宴,滑稽可笑得很!
我們有些藝術家認為,文藝一定要離政治生活遠一點才夠藝術,離政治太近就有損于藝術。其實,這是對文藝一種似是而非的模糊認識、錯誤認識。既然文藝來源于生活,怎么可能離開當下政治生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中心和大局工作關系整個社會生活,文學藝術怎么可能離開中心和大局呢?既然文藝離不開中心和大局,那么就有一個文藝如何表現(xiàn)中心和大局的問題。文藝的表現(xiàn)方式不同于新聞,更不同于文件和調查報告,它是用文學藝術的眼睛在中心和大局中去發(fā)現(xiàn)故事、發(fā)現(xiàn)人物。關鍵是我們的藝術家要去了解這些生活,刻意回避當然不可能在中心與大局中找到生活,也就不可能創(chuàng)作出這樣題材與主題的優(yōu)秀作品。
也正因此,有人追求為藝術而藝術的所謂“文藝范兒”,就難免失之淺薄、失之輕浮、失之概念、失之平庸、失之胡編亂造、失之假、失之空。唯有以文藝眼光在火熱社會實踐中發(fā)現(xiàn)人物、發(fā)現(xiàn)故事、發(fā)現(xiàn)情節(jié)、發(fā)現(xiàn)沖突,才能創(chuàng)作出具有時代氣象的文藝作品,才可能成為新時代文藝精品。
主旋律不是單調的歌頌
現(xiàn)在大家都說主旋律作品難以創(chuàng)作,難在哪里?不是主旋律給文藝創(chuàng)作留下的空間小,而是一些藝術家對主旋律把握能力和認識深度不夠,認為主旋律就得是單調的歌頌、贊揚,就要口號化、概念化。這個理解是片面的。歌頌當然是重要的,但作品中的人物應該是有血有肉的,具有豐富情感世界與復雜思想過程,他們同樣面對自己和他人、個體與社會、美與丑等矛盾糾結,只有揭示內心世界才能真正把主旋律人物樹起來,起到教育與引導的社會作用。通過鞭撻假丑惡來歌頌真善美,同樣是弘揚主旋律。
這個世界沒有完美制度,沒有完美法律,沒有完美社會,沒有完美人性,當然也沒有完美的人。我們黨在不斷推進社會改革的同時,不斷進行自我革命、自我完善。文藝不是不能表現(xiàn)這種不完美,而是要思考如何表現(xiàn)、表現(xiàn)的目的是什么。我們倡導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也需要文藝發(fā)揮批判精神,但要搞清楚為什么而批判,是建設性批判還是摧毀性批判,是為讓不完善的事物更加完善呢,還是要通過批判這些不完善毀滅人心中的希望?古語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我們的作品就是要引導人們向上向善,就是要喚醒人們心中的崇高。我們經常被文藝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所感動,感動的本質是什么?是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節(jié)喚醒讀者心中的崇高,我們?yōu)槌绺咚袆?這就是文藝感染力。
不要淺薄地認為唯有挑戰(zhàn)主流才是社會良心。這不僅是錯誤的,也是淺薄的。在今天中國,沒有任何一個組織,能比共產黨更有能力、更自覺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沒有哪一個組織比中國共產黨更堅強有力、更有使命意識來領導中國、凝聚中國人民。這已經為中國革命史、新中國建設史、改革開放史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近百年歷史所證明。如果我們在自己的主流文化中找不到藝術角度,非要迎合西方意識形態(tài)、到西方價值標準中去求得封賞才能找到感覺,這不是自輕自賤嗎?還談什么社會良知?還有人剛寫了幾篇作品,就自以為代表社會良知,其實認知水平遠沒達到那個層次。搞藝術要有一顆真誠的心,要想塑造美好人性和高尚人物,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人性與人格,增加自己的學養(yǎng)、涵養(yǎng)、修養(yǎng)。
高于生活才能引領時代
什么是藝術家的生活?我認為,對現(xiàn)實生活的體驗感受加上對現(xiàn)實生活和時代的深度思考,才是藝術家的生活。沒有經過思考的體驗是沒有價值的。為什么有的人寫出來的東西總是淺薄甚至低俗?就是因為對生活沒有思考,停留在自己感受和體驗的表層。一個作家,如果你的眼睛和普通讀者看到的沒有任何區(qū)別,讀者為什么要通過你的作品去看世界?如果你揭示的生活還沒有我思考得深,我讀你的書有什么價值?因此,是不是深入思考我們生活的時代,思考我們走過的人生,決定你的作品有沒有感染力和穿透力。文藝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才能引領時代,作品才有價值。
現(xiàn)在大家都說現(xiàn)實題材不好寫,原因在于現(xiàn)實題材對藝術家駕馭藝術、深入生活、提煉生活要求更高,對作者、演員、劇本、創(chuàng)作團隊要求更高。不像科幻、神話等題材給創(chuàng)作者留下想象和發(fā)揮的空間更大。現(xiàn)實題材必須具有深邃洞察、豐富生活體驗、通透社會感悟、準確人性把握和高超的藝術表現(xiàn)力,才能被大家認可。如果我們沒有對生活深入體驗,沒有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深度研究,我們就把握不住、體會不深,寫出來的東西就容易表面化、淺薄化,甚至是錯誤的。有些作品之所以觀眾覺得假,不是因為描寫的那個事本身不存在,而是因為作品表達的思想取向是不成立的。如果沒有生活,僅靠技巧與創(chuàng)作方法,就既不可能有溫度也不可能有熱度,既得不到笑點也得不到淚點。路遙《平凡的世界》之所以非常感人,就是因為他有深入的生活體驗和對生活的深度思考,挖掘了人物內心世界,從而引起時代共鳴。一個好作品,不是故事本身多曲折,而是在現(xiàn)實生活基礎上,通過故事深刻揭示人物內心世界,從而引起讀者和觀眾共鳴。
個性當建立在理性之上
文藝創(chuàng)作需要個性,但文藝創(chuàng)作更需要理性。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都是偉大思想家,沒有深厚思想底蘊、理論功底,沒有對社會政治的判斷能力,沒有歷史眼光和胸襟,就會缺乏理性。缺乏理性的所謂藝術個性往往格調不高,不過是個人意氣或情緒宣泄。想以此引領時代,那必定文不對題。因為還沒有達到那個藝術和思想高度,不具備那個資格。我們說個性是藝術的生命,但缺乏理性的個性就是偏執(zhí),沒有真正藝術價值,嘩眾取寵一時可以,注定不能傳之久遠。
那么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理性是什么?恩格斯有一段經典的話:“現(xiàn)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jié)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xiàn)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要知道這是一個什么時代,時代中有什么環(huán)境、環(huán)境中有什么人物,人物身上有什么特質,這就是創(chuàng)作的理性。從本質上說,就是通過傳遞社會主流價值引導人們向上向善。離開這些,就談不到文藝的社會功能,談不到文藝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要想表現(xiàn)時代,就要表現(xiàn)這個時代的新人新風。當然,這不是讓文藝寫黑板報或者對先進人物進行圖解,而是要寫時代新人向上向善的人性光芒、思想內涵、道德精神、人文情懷,也唯有這樣的寫法才能把時代新人寫進讀者心里、入心入腦,才能有文學的感染力,才能真正引領時代風尚。書寫時代典型人物,關鍵是如何去揭示他,如何用藝術的筆觸表現(xiàn)他。往往不是人物本身簡單,而是我們寫簡單了。我們要分析他們的心理過程,分析他們的內心沖突,不淺表化、不概念化,讓他們有血有肉、有感染力、可學可信。
習近平同志指出:“創(chuàng)新是文藝的生命?!蔽覀円掠趧?chuàng)造創(chuàng)新,把創(chuàng)新貫穿文藝工作全過程。要清醒認識到,文藝傳播渠道和接受方式已經深刻變化,我們必須適應這個變化了的時代,主動運用新傳播方式把優(yōu)秀文藝作品推送出去。對于那些不斷涌現(xiàn)的新文藝樣式、新文藝人才,我們要給予積極關注、引導和扶持,以新文藝形式讓主旋律影響更多人。要注重研究推動文化領域跨界融合,鼓勵文藝人才與廣播電視、報紙、新媒體平臺進行深度合作,既有文化引領,又實現(xiàn)產業(yè)價值,使“兩個效益”相得益彰。(王清憲)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習近平 時代 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