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以書院留住城市記憶 延續(xù)城市文脈
“天下書院楚為盛,楚之書院衡為盛?!痹鴩绱耸①?。衡陽自唐代以來,人文薈萃,書院興盛,人才輩出。其中,石鼓書院更成為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國書院發(fā)展的縮影。經過千年歷史變遷,衡陽書院幾經修葺,已成為衡陽人民心中的文化地標。
楚之書院衡為盛,湖湘文化匯于此
自唐代起,衡陽便開始有了書院,唐代4所,宋代達15所,元代5所,明代22所,至清有69所。書院的勃興推動了教育的發(fā)展,使衡州地區(qū)(衡陽古稱)成為湖湘文化興盛之地,人才頻出。其中,石鼓書院便是衡陽書院文化的代表。
石鼓書院
石鼓書院始建于唐元和年間,迄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當時士人李寬在石鼓山結廬讀書,刺史呂溫嘗訪之,題名為“尋真觀”,是石鼓書院的雛形。宋至道三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為衡州學者講學之所。湖湘學子和文化精英在這里匯集一堂,尊師崇文,蔚然成風。
也正是在宋一代,宋太宗、宋仁宗先后賜額,石鼓書院獨享殊榮;淳熙十四年,朱熹作《石鼓書院記》,倡導以義理之學授徒和書院教學要重踐履、窮理而篤行等理念,成為中國古代書院共同遵循的辦學宗旨和教學原則。朝廷賜額、朱子作記兩件大事,使石鼓書院位列宋代四大書院之一而名揚天下。周敦頤、張栻、朱熹等大家都曾來此,悠游山水之間,體悟天人之思,為衡陽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寶藏。
經過明清的鼎盛發(fā)展期,直至清末改制,石鼓書院為湖湘學派的確立和傳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進而成為推動湖湘文化傳播和發(fā)展的重要陣地。其歷史更貫穿了中國古代書院從發(fā)端、發(fā)展、鼎盛直至順應時勢改制的整個過程,在每個時期、各個方面都有著驕人的表現(xiàn)。中國書院學會副會長、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鄧洪波稱其為“中國書院的縮影,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薄爸灰喿x石鼓書院的千年歷史,就可以追尋中國書院的千年發(fā)展軌跡及其內在規(guī)律,就可以破譯湖湘文化的千古密碼?!?/p>
留住城市記憶,延續(xù)城市文脈
1944年6月27日,石鼓書院毀于日軍炮火。1965年,在時任中南局書記陶鑄同志的建議下,衡陽市人民政府將石鼓山辟為公園,修建了旱橋、合江亭、長廊等。2006年5月,中共衡陽市委、市政府順應民心,舉社會之力重修石鼓書院,以傳承千年文脈,弘揚石鼓精神。迄今為止,石鼓書院已歷經了11次大修葺。
合江亭
“石鼓書院從古至今始終是人文思想交匯之所,也是衡陽的文化高地?!敝泄埠怅柺形麄鞑扛辈块L譚崇恩這樣說。如今的石鼓書院已成為衡陽市的文化地標和城市名片。書院前的廣場是衡陽城市中心最具文化氣息的中央廣場,以挖掘石鼓文化內涵為主題,以“古、幽、曲、靜、綠”為基調。一旁的千年銀杏,古樸滄桑、郁郁蔥蔥,像一位遠古智者,見證著書院一千多年的歷史變遷。
“石鼓書院在教學授徒中始終堅持將儒家經典與康濟時艱相結合,以義理之學育人,鑄成了鮮明的精神文化內涵。” 原衡陽市文物處處長、《石鼓書院》作者郭建衡說:“那就是濟世恤民的強烈愛國情懷,并由此衍生出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勇于擔當?shù)姆瞰I精神、明道義正人心的尚德精神、為有用之學的務實精神等等。”
石鼓書院曾培養(yǎng)出李芾、祝詠、易泉、陳宗契、朱炳如、彭良臣等一眾品行高潔、清廉勤勉、忠貞報國的生徒,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精神內涵。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稱清“同治中興四大名臣”、湖湘文化杰出代表之一的彭玉麟,也曾就讀于此。
如今,除了重修石鼓書院的建筑場所之外,其精神內涵也被加以重視和延續(xù)。譚崇恩介紹,以石鼓書院為依托,當?shù)囟ㄆ谘埜鹘鐚<?,通過線下講座、電視錄播和網(wǎng)絡點播等形式,開展“石鼓書院大講堂”,目前已成功舉辦150余場,用現(xiàn)代化的方式讓石鼓書院重開“山門”,傳承書院文化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衡陽致力于留住城市記憶,延續(xù)城市文脈,彰顯城市特質,讓城市走得更遠。”衡陽市文體廣新局局長蔣勛偉說。據(jù)悉,衡陽現(xiàn)已修繕完成李祠仙根書院、青山書院、杜陵書院等書院。今年5月,船山書院修繕竣工,并與衡陽師院開展戰(zhàn)略合作,共同致力于船山文化研究,成為衡陽又一文化地標。
編輯:楊嵐
關鍵詞:書院 石鼓 鼓書 文化 以書院留住城市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