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廣州解放中路出土逾兩千件晚唐陶瓷器
本次出土的晚唐遺物數量僅次于南越國宮署遺址 遺址出土的木屐數量為歷年廣州考古之最
發(fā)掘現場
碗底寫有“和上盆”的唐代青瓷。
金戒指(唐代)
廣州文化拾遺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黃丹彤攝影報道)逾2000件晚唐陶瓷器在廣州解放中路安置房建設工地被發(fā)掘,這也是1949年以來廣州城市考古發(fā)掘數量最多的晚唐陶瓷器。昨天下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發(fā)掘現場冒著大雨再曝廣州考古新發(fā)現,陶瓷器、木屐生活用器;鹿角和牛、猴等動物骨骸……位于解放中路安置房項目建設工地現場,挖出大量晚唐陶瓷器和豐富的晚唐五代至宋代建筑基址。
記者了解到,發(fā)掘工地位于廣州市解放中路以東、惠福東路以南,處于唐代廣州城西南、宋代廣州城西城東部,再往西是唐宋時期的蕃坊。據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易西兵介紹,挖掘表明,唐代晚期,這里位于廣州城西南,再往西就是洋商人聚集的蕃坊,可以判斷出晚唐時期這里是廣州密集的生活區(qū)。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的港口,到了晚唐居住區(qū)和商業(yè)區(qū)更加密集。本次考古發(fā)現為探索唐代廣州城西的人類生活和商業(yè)面貌、歷史地理環(huán)境特別是珠江岸線變遷以及唐宋廣州城市發(fā)展和功能布局提供了重要考古依據。
據介紹,解放中路安置房項目考古工地是近年廣州城市考古發(fā)掘面積最大的項目。自2018年8月起,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工程建設范圍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在800平方米的發(fā)掘現場,考古發(fā)現了唐、五代、宋、明、清時期文化遺存,清理建筑基址、灰坑、水井、路面等遺跡,出土了豐富的晚唐、五代南漢及宋代遺物。記者了解到,本次發(fā)掘的文物中有多件已送到南漢二陵博物館展示,其中包括一件碗底寫有“和上盆”的唐代青瓷。
現場 所在區(qū)域內歷史上長期為河涌或湖泊
記者在現場看到,遺址文化層堆積最厚超過6米,自下而上包含晚唐、五代南漢、兩宋、明、清及民國等各時期的堆積。遺址最下部是灰黑色河相淤積堆積,平均厚度近2米,淤積堆積下部是五花土原生堆積。專家推論,遺址所在區(qū)域歷史上長期為河涌或湖泊,很可能是珠江水道范圍。
在河相淤積堆積之上,發(fā)現了晚唐五代時期的人類活動面和木構建筑基址,出土了大量晚唐時期陶瓷器、木屐等生活用器,鹿角和牛、猴等動物骨骸及大量貝螺殘骸。活動面和建筑基址的發(fā)現表明,晚唐時期遺址所在區(qū)域已經逐漸成陸,形成人類居住或商業(yè)區(qū)。
據介紹,本次出土的晚唐遺物數量在廣州城市考古工作中僅次于南越國宮署遺址,器類有陶或青釉罐、執(zhí)壺、碗、燭臺、杯、器蓋、算珠,木屐、盤,以及石器、銅器等。目前,初步判斷陶瓷器來自水車窯、曾邊窯、封州窯和長沙窯、邢窯、越窯等多個窯口,遺址出土的木屐數量為歷年廣州考古之最,其中多件保存基本完好,相當難得。
此外,遺址中的宋代建筑基址也相當豐富,多為磚砌墻基,部分殘高將近1米,有的經多次加固修葺,有的沿用至明代或更晚。在遺址范圍內還發(fā)現了近40眼晚唐五代至民國時期的水井,反映出該區(qū)域自晚唐以來人類居住活動頻繁。
編輯:楊嵐
關鍵詞:廣州 晚唐 考古 晚唐陶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