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藏聞逸事藏聞逸事
紅茶鼻祖:武夷山正山小種講述紅茶歷史
資料圖片
在世界上現(xiàn)存最典型最完整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崇安縣桐木關,17世紀正山小種紅茶在此面世并走向世界。
茶,“興于唐盛于宋”,北宋初在武夷已有御茶制作中心;宣和二年(1120)閩建甌的漕臣鄭可簡因創(chuàng)“龍團勝雪”茶而升官,后命侄兒鄭千里搜尋名茶,其入深山來到黃岡山下的一個村子(即桐木關村),正逢村里有人用松木明火烘茶,陣陣茶香吸引他走向小屋,熱情的主人捧上一碗茶湯色紅艷、茶香濃郁、輕咽一口頓感沁人怡性、口齒留香;鄭千里獲此茶后輾轉由鄭可簡之子鄭待持茶解綱進京貢茶有功,皇帝御賜其任建安縣令。
正山小種以武夷巖茶為適制品種,茶樹屬灌木型,中葉類,生物學特征表現(xiàn)為植株適中,樹枝半或開張,分枝密而葉片呈水平或稍向上斜生,葉橢圓至長橢圓形,葉色深綠,葉面微隆葉緣平微波,葉面葉尖鈍或漸尖,齒深銳密,葉質厚脆,茸毛較少,一芽三葉百芽重50.0克。正山小種紅茶的品質特征是:外形條索粗壯緊結圓直(毛茶鋒苗顯毫),色澤烏潤,有純松煙香和滋味醇厚是由于它的生產(chǎn)加工工藝獨特。沖泡后湯色艷紅亮麗,滋味芬芳濃烈,銳高香久。其主要加工工藝是: 萎調:與眾不同的萎調,采用日光萎調和加濕萎調(又稱焙菁),并建有專門“焙菁”的“菁樓”,中間架橫檔相隔6至10厘米擱條,鋪上菁席,下層距地2米,在1.7米處是掛吊架,以置焙干茶葉用水篩;樓下燒松柴,加溫煙熏菁席上的鮮葉,日光萎調則利用自然光進行; 揉捻,現(xiàn)已從20世紀初的純手工到上世紀50年代的小型揉捻機再到現(xiàn)在的可調速調壓揉捻機;發(fā)酵,正山小種采用熱發(fā)酵,將揉捻適度的茶置竹簍或水篩覆蓋棉布在火爐火烘菁樓上加溫6至8小時,待80%以上茶坯至紅褐色;鍋炒(也稱紅鍋),以純化促氧化停止發(fā)酵,保存茶多酚,然后復揉;烘焙,將復揉茶勻攤于水篩置菁樓吊架上,下燒松柴,茶坯吸附松煙使之具有特殊的松煙香。正山小種茶帶有明顯的松煙香或果糖香(桂圓香),可清飲也可調飲,如加牛奶,茶香不減色似咖啡色奶茶,顏色絢麗,香濃可口。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人類對健康的日益關注,對茶葉的安全性與品質日益重視,經(jīng)對加溫萎調和松煙烘焙所形成的特殊松煙香成分進行檢測研究,確認前述工序使茶葉含有多種致病致癌物質,并引起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關注,茶業(yè)工作者對傳統(tǒng)工序進行改革,將松枝燃燒加溫和烘焙方式去掉,改為衛(wèi)生安全的操作方式,鮮葉采摘也更嫩更勻整齊凈,成品茶纖細秀美,鋒苗俊金毫顯,滋味更純香爽口回甘,全新口感的金駿眉就橫空出世了。
編輯:付裕
關鍵詞:紅茶 正山小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