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四王吳惲與婁東畫派的淵源
來源: 北京晚報(bào) 作者:孫小楠
“四王吳惲”何許人?“四王吳惲”是指清初的六位著名畫家,即:王時敏(1592—1680)、王鑒(1598—1677)、王翚(1632—1717)、王原祁(1642—1715)、吳歷(1632—1718)和惲壽平(1633—1690)。
“四王吳惲”六大家出生于明朝,算是明朝的遺民,而作為一個畫派,“四王吳惲”被尊崇為“正統(tǒng)”地位的時間大致是在清初,這六位藝術(shù)大家的主要藝術(shù)實(shí)踐活動也在清朝,史稱“清六家”。
“四王吳惲”畫派奠基人是王時敏和王鑒,兩人歲數(shù)相差6歲,是同宗,王鑒謙虛地以王時敏子侄輩自居。王翚、吳歷是同齡人,都是王時敏和王鑒的弟子,惲壽平比這二人小一歲,與王翚是一生的知己。王原祁是王時敏嫡親的孫子,在康熙年間藝術(shù)聲望響亮。這六人的繪畫風(fēng)格相近,有明顯的尚古意趣,他們共同的藝術(shù)宗師,是明代的董其昌。
清六家衍生出了婁東畫派、虞山畫派及常州畫派。
所謂婁東畫派,是以地域起名的,歷史名城太倉位于太湖進(jìn)入東海的三條主要河流之一的婁江東面,所以稱為婁東。婁東指的是今天的江蘇太倉城。明清時期,王姓家族一直是太倉的望族,王時敏、王鑒和王原祁都出自這個家族,也是婁東畫派的核心代表人物。
王時敏和王鑒徹頭徹尾的明代遺民,出生在明朝,做過明朝的官,降清以后,與清朝統(tǒng)治者采取了不合作的政治態(tài)度,歸隱山林,不再出仕。
王時敏的父親王衡早逝,他與祖父王錫爵生活在一起,王錫爵曾經(jīng)是明朝萬歷年的宰相,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24歲的王時敏出任尚寶丞(就是管理皇帝璽印的官),后來他又升任為太常寺少卿(掌宗廟祭祀禮樂),仍兼管尚寶司事。所以后人也稱呼他為“王奉常”。于崇禎五年(1632年)稱病辭官,隱居西田別墅,潛心繪畫研究與創(chuàng)作。
王鑒是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貞(官刑部尚書)的曾孫,于明代崇禎六年(1633年)三十六歲時中舉人,三十八歲以祖蔭任左府都事,進(jìn)而出仕廣東廉州太守,“時粵中開一米,鑒力請上臺得罷。”他以剛正態(tài)度力罷開礦惡政,卻險遭牢獄殺身之禍,二年后即罷歸。至四十歲,他的仕宦生活即告終止。
清順治二年(1645年),作為大明王朝的遺民,當(dāng)清軍兵臨太倉城下的時候,王時敏和王鑒沒有拿起刀槍來反抗,打開城門伏地投降。作為飽讀詩書的文人,這是對大明王朝的不忠,是變節(jié)行為。帶著深深的愧疚,他們從此隱居民間,衷情翰墨,以此解脫滿懷悲涼。
太倉降清之際,王原祁才是3歲的孩子??滴蹙拍?1670年)王原祁(28歲)高中進(jìn)士。祖父去世的第二年即康熙二十年(1681)王原祁出仕,此時他已經(jīng)39歲。他起先擔(dān)任了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不久又到直隸省順德府的任縣做過4年知縣。后來王原祁以畫供奉內(nèi)廷,康熙四十四年奉旨與孫岳頒、宋駿業(yè)等編《佩文齋書畫譜》,康熙五十六年主持繪《萬壽盛典圖》為康熙帝祝壽,成為康熙年的畫界領(lǐng)袖。
清朝方薰在《山靜居畫論》分析得非常入理。他說“奉常祖孫(王時敏和王原祁祖孫倆)為一宗。”還說,“西廬麓臺。皆瓣香子久。各有所得。西廬(王時敏)刻意追模。一渲一染。皆不忘設(shè)。應(yīng)手之作。實(shí)欲肖真。麓臺(王原祁)壯歲。參以己意。干墨重筆皴擦。以博渾淪氣象。嘗自夸筆端有金剛杵。義在百刧不壞也。”可見,王時敏和王原祁祖孫倆的藝術(shù)道路都是追隨黃公望。王時敏模仿黃公望,手法非常熟練,一渲一染間都能夠看得黃公望的特點(diǎn),所以非常逼真,而王原祁到了中年以后,開始加入了自己的筆法,他的主要特色是干墨、重筆皴擦,以達(dá)到山水畫“蒼蒼莽莽”的磅礴氣象。這種筆法,王原祁自詡為“筆端有金剛杵”。
而王鑒的畫法顯然與王時敏、王原祁祖孫倆有所不同。方薰說,“廉州(王鑒)追摹古法,具有神理”。還說,“廉州匠心渲染,格無不備。”就是說,王鑒的畫,也是從追摹古法中而來,但是他是集眾人之所長,而不是偏取一家。他的渲染筆觸,格無不備。王鑒的畫,不僅有文人畫的書卷氣,也吸收了“北宗”畫家的一些手法。
編輯:邢賀揚(yáng)
關(guān)鍵詞:畫派 康熙 婁東 吳惲 王時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