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別動輒把群眾生活當成致霾的“替罪羊”
新華網北京1月24日新媒體專電(記者涂洪長 馮國棟)據(jù)媒體報道,繼四川省達州市環(huán)保部門官員拋出“熏臘肉致霾”的驚人之論后,重慶市日前再次以環(huán)保執(zhí)法的名義對“煙熏臘肉”開刀,引起輿論嘩然。傳承了數(shù)百年的煙熏臘肉,竟要為當今日漸糟糕的空氣質量負責;本應科學嚴謹?shù)撵F霾治理,竟然成為市民眼中的擾民之舉。這種尷尬,值得更多地方引為深思。
冬天是城市霧霾的多發(fā)季節(jié),供暖燃煤量增加,空氣對流減弱,水汽和顆粒物不易擴散。此時再有煙熏臘肉、“柴火雞”等污染物排放,對一時一地的空氣質量會造成影響,這或許是重慶市推出“限熏令”的出發(fā)點。可人民群眾的意見也不能忽視,煙熏制肉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制作一種傳統(tǒng)風味食品所付出的環(huán)境成本,是否真的已經嚴峻到了非禁不可的程度?如果肉不讓熏了,霧霾反而鬧得更兇,又讓誰來圓這個場呢?
治霾要有雷霆手段,更需要科學精神。只有首先科學認識霧霾的成因,治理才能對癥下藥,進而事半功倍。根據(jù)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對北京地區(qū)的空氣研究,工業(yè)污染、二次無機氣溶膠等化石燃料的燃燒排放才是北京霧霾嚴重的主要“真兇”,占比分別超過20%。
盡管各地霧霾的形成有一定地域性差異,但很多人認為,抓住致霾的主因重點施治,特別是改善重化工等“生產型”污染,才是治霾的主要方向,動輒拿廚房油煙、煙熏臘肉等群眾生活中的問題來當致霾的“替罪羊”,難免有避重就輕、敷衍塞責的嫌疑,引來輿論“拍磚”。
煙熏臘肉不僅是一種風味食品,更是“舌尖上的鄉(xiāng)愁”,承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信息。一紙“限熏令”對改善空氣質量的作用尚待觀察,卻無疑已經在當?shù)匕傩招闹辛粝虏簧跤淇斓年幱?。類似這種與廣大群眾基本生活習慣相抵觸的行政禁令,對群眾感情和政府公信力,都是一種傷害。
必須看到,霧霾是近些年來不少地方出現(xiàn)的新現(xiàn)象、新問題,規(guī)律和成因都還尚在探索當中,這就決定了霧霾的治理具有相當?shù)膹碗s性、挑戰(zhàn)性,其治理過程也必然會相當漫長。別動不動就拿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說事,多聽專家意見,順應人民呼聲,匯聚群眾智慧,方可吸引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參與到霧霾治理的攻堅戰(zhàn)、持久戰(zhàn)中來,推動大氣治理早見成效,換來我們自由暢快的呼吸。
編輯:羅韋
關鍵詞:霧霾 群眾生活 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