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銳評
質疑壹基金再顯慈善體制短板
繼李亞鵬的嫣然基金被質疑侵吞善款后,近日,李連杰的壹基金也受到質疑。4月22日,實名認證為“中國知名的時政思想評論類網(wǎng)站”的四月網(wǎng)發(fā)布微博,質疑李連杰貪污雅安地震捐款三個億。該微博上指出,截止到2014年4月20日8點02分,全國219家基金會參與雅安地震募捐,接收社會捐款16.96億元,目前已支出款物6.45億元,占總收入的38%。壹基金一家獨大收了近4個億的捐款,目前撥付4千多萬,僅占9%。”(4月23日 新華網(wǎng))
在質疑慈善已成慣性的語境下,哪家慈善機構被質疑都是不足為奇,壹基金自然不能例外。慈善是靠信任吃飯的事業(yè),公眾看不到應有的透明,不知道捐贈怎么用的、用到哪兒,誰都有質疑的權利。當然,僅僅基于對慈善組織披露的賬目或者有限資料的判斷,得出侵吞善款、涉嫌貪污之類的結論,自然難免草率,質疑也僅僅是質疑。
質疑往往是監(jiān)督聲音的表達。對于這樣的質疑,慈善機構的解釋與澄清,通常都難逃瓜田李下的嫌疑,希冀自證清白從來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遺憾的是,幾乎每一次有關慈善機構的質疑,都是始于自我澄清、終結于將信將疑,從當初的紅會的“郭美美”、兒慈會的“小數(shù)點”,再到如今的壹基金,無一例外缺少來自于第三方公正且有權威的聲音,“裁判”的缺位,“存疑”的結局,最終都會讓公益慈善的信任受損。相信,壹基金今后的回應亦會步少同樣的窠臼,諸如該秘書長的回應聲明,大意表達的捐贈使用周期、基于成效的過程嚴謹?shù)鹊龋俸侠硪矔媾R程序正義的糾結。
透明是慈善的生命,本有的基本倫理決定了不管是官方慈善,還是民間公益,在這一基本準則面前都是平等的。近些年,諸如壹基金等民間公益組織的快速發(fā)展,并不是因為官方慈善信任危機所致,而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社會組織參與社會事業(yè)基本條件日趨成熟,作用開展顯現(xiàn)的必然,因更貼近社會而釋放出更大的活力。比如,壹基金在雅安地震募捐中,以占比近1/4的額度,展示出超凡的影響力。
質疑有可能是公益慈善走向成熟的推動力之一,前提是質疑能夠成為監(jiān)督連動監(jiān)管的杠桿,否則僅局限于公益慈善機構與公眾之間的“猜謎”游戲,質疑的泛濫最終注定沒有贏家。公益慈善的公信并不來源于公益機構,而恰恰來源于制度機制與運行規(guī)則。就現(xiàn)行公益慈善環(huán)境來說,有兩個最大的弊端:一是慈善“公辦”與“民辦”的地位有別,民間公益游離在體制之外,成了“沒媽的孩子”,面臨著更多不確切的風險;二是受限于社會公益權力治理方式,慈善立法滯后,民間公益慈善在運作與監(jiān)管方面,尚存在諸多規(guī)則與制度的空白,合理性與合法性缺少界線,沒有利于消除質疑與中止爭議的剛性標準。
從很大程度上講,壹基金被質疑,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透明問題,更大意義上還是公益慈善體制與機制所營造的生存與發(fā)展環(huán)境的問題。推動公益慈善的社會化,符合政府轉變職能,放權社會的要義,慈善公益政府應加快退出步伐,實現(xiàn)“管辦分離”,加快立法進程,逐步完成社會公益的權力治理向法律治理的華麗轉身,讓所有的慈善公益都在同一規(guī)則下運作,接受政府部門監(jiān)管、社會組織和公民監(jiān)督。(木須蟲)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慈善 質疑 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