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修復師的意義: 不只是復原文物,更是修補曾經(jīng)的缺憾
專訪中國臺灣油畫修復師李伯陽
1999年,李伯陽為了修復一幅父親年輕時親手畫的油畫作品,而認識了修復師李福長老師,并在他的指導下親手修復了父親的畫作。從此,李伯陽開始了這段修復之旅。
他利用課余時間學習油畫修復的知識和技能,在李福長老師的工作室一直工作至今,一眨眼10多年了?,F(xiàn)在除了中國臺北工作室的修復工作外,他每年都會在浙江省博物館待上一段時間進行修復工作,10多年間,也與安徽博物院、浙江美術館、中國美院、廣州美院等進行多次的合作交流。他覺得哪里有作品需要修復就去哪里,“山不來就我,我便去就山”,在他看來,能為文物保護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是最有意義的。
發(fā)現(xiàn)摩西 19世紀上半葉 95×76cm(修復前)
發(fā)現(xiàn)摩西 19世紀上半葉 95×76cm(修復后)
他在臺北的工作室,平均每年至少有100多件大大小小的案子。龐大的數(shù)量,如果拿一年的天數(shù)來算,平均不到2天就必須完成一件修復案。當然不可能每件作品都能在兩天內(nèi)修復完成,有的狀況輕微,有的嚴重則可能需要好幾個月,如何在既有的時間內(nèi)確保修復的質量,是很大的考驗,時間的安排與流程的規(guī)劃便很重要。“例如上午一件陶瓷填完膠后必須等待干燥,這時就進行其他的工作比如油畫肌里的填補重建,而下午可能是另一幅作品的表面清潔……各個作品交錯著輪流處理,常常手邊10多件案子同時進行,腦子不停轉,雙手不停歇。”作為修復師,他的工作并不像想像中那么優(yōu)雅、愜意。
因工作的關系,他接觸到的私人藏家很多,而每個修復案背后,總有著各式各樣的故事因修復而被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有位藏家拿來一幅清末的油畫,是他們家祖?zhèn)鞯南热水嬒瘢且粋€武舉人,一直以來都掛在家中墻上——早期的四合院的中堂。畫作受潮、顏料起甲,長期陽光照射導致畫面褪色失真等等,狀況很糟。藏家表示只要能修復愿意不計代價,畢竟這是唯一的一幅記載著家族曾經(jīng)榮耀的畫作;另外,也有因不小心打破先生最愛青花瓷的心急如焚;或是失手折斷了向朋友借來的觀音像手指頭的不知所措;亦或意外損壞男朋友親手制作的指環(huán)的懊悔不已等等……這樣的故事有很多很多。”每當將破損的物品修復完成交回到委托人手中,他們所流露出的感動與笑容,讓李伯陽體會到身為一個修復師的意義:修復,不單只是將破損的文物復原,更多時候,是修補藏家心中那塊曾經(jīng)的缺憾。就像當初他親手修復了父親的畫作,這一切,彷佛又回到了最開始。
李伯陽介紹道,對于相似的一種病況,目前國際上不同地區(qū)的修復師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例如粘合膠的選用,法國用兔皮膠、意大利用羊皮膠、俄羅斯用鱘魚鰾等等……多是以當?shù)厝菀兹〔臑榍疤釟w納出的修復技法。這也是他較為支持的一個理念“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他時常被邀請到各地作油畫修復,在他看來,異地修復除了需要具備基本的修復技能外,還必須對當?shù)氐墓ぞ呤袌?、地理氣候、環(huán)境人文有所了解,包括化工行、五金行、美術用品店、木料市場甚至燈具市場等等都要熟悉。
他認為,修復不單只是一個破損的復原,更多地要結合當?shù)赜嘘P的文化歷史、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關懷。對于修復師而言,如何將修復工作與當?shù)匚幕Y合,是更重要也必須去好好思考的問題。(周懿)
編輯:陳佳
關鍵詞:修復師 復原文物 修補缺憾 李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