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祭城路”訴訟是一堂城市文化保護啟蒙課
2015年4月,鄭州市人民政府作出決定,將“祭城路”更名為“平安大道”。去年9月份,鄭州市民朱廣義等五人將鄭州市人民政府告上法庭,請求法院判決改回原路名。昨天,這起行政訴訟案件在新鄉(xiāng)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法庭未當(dāng)庭判決。(2月3日《大河報》)
客觀地說,“祭城路”更名為“平安大道”,在法律層面看并無硬傷。一則,“祭(zha)”字讀音生僻,很容易產(chǎn)生誤讀,讓外來者“找不到北”。而改為“平安大道”,客觀上降低了外來者的閱讀障礙,“更名符合相關(guān)法律法規(guī)?!痹賱t,在路名更替過程中,相關(guān)部門按照相關(guān)法律,征求了道路兩側(cè)駐地群眾、單位的意見,并獲得大部分市民的認(rèn)同,符合程序正義。
然而,站在歷史文化保護的角度看,“祭城路”卻存在一定的瑕疵。祭城有據(jù)可查的歷史就有3500多年,2003年祭城村整體遷移出老祭伯城,一條新建公路正好經(jīng)過祭伯城遺址。為了向歷史致敬,鄭州市人民政府將這條路命名為“祭城路”。顯然,隨著“祭城路”改名,祭城就變成一個歷史書上的名詞,而失去了現(xiàn)實的存在。也基于此,一部分市民對“祭城路”改名,持有異議。
可以預(yù)見,在“祭城路”訴訟中,控辯雙方都不會是贏家。這場真槍實彈的控辯,衍生出一堂城市文化保護的啟蒙課,讓我們看到了城市的歷史文化,以及當(dāng)前遭遇的危機。比如,“祭城”的由來和厚重歷史,市民對“祭城”的情感寄托,更名后市民的文化困惑等等。這種文化保護的啟蒙,必然讓社會的視角,脫離對與錯、是與非的關(guān)注,聚焦到城市的文化傳承上。而市民的文化聚焦,必然會倒逼政府重視文化保護。從這個角度看,“祭城路”訴訟,文化應(yīng)是唯一贏家。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我們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chǎn)。”客觀地說,近年來各地確實都加強了對博物館、名人故居等歷史文化“硬件”的保護。但值得警惕的是,對地名、街名等城市文化軟件保護,卻嚴(yán)重滯后。相反,在大拆大建中,一些城市特有的文化符號逐漸消失。比如,許多城市的特色街道,變成了千篇一律的北京路、南京路、平安大道、港城大街等?!凹莱锹贰钡母皇瞧渲凶钇胀ǖ囊粋€縮影。因此,我們更希望,“祭城路”訴訟,能激發(fā)政府關(guān)于的城市地名保護的反思,看到自己的短板,把城市的“文脈” 留住。(薛家明)
編輯:劉文俊
關(guān)鍵詞:“祭城路”訴訟 城市文化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