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王超:清明,和孩子聊聊死亡
在我們的文化里,死亡一直是諱莫如深的話題,其深層的原因是內心的恐懼:一方面,我們害怕死亡本身;另一方面,我們文化中對待死亡避而不談的態(tài)度,增加了死亡的神秘色彩以及人們的恐懼心理。實際上,克服恐懼的方法,是盡管我們感覺到痛苦、感覺到害怕,但仍去勇敢面對。直至三年前參加了我公公的全程葬禮,我才減緩了對死亡莫名的恐懼。
那種恐懼源于成長的過程中,親歷親人去世時,成人是悲傷而沉默的,很少會認真地給小孩子解釋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正因為此,在孩子的眼里,死亡是神秘而恐懼的事情。其實,生老病死是自然規(guī)律,我們每個人都要經(jīng)歷出生、成長、衰落、死亡。如何看待死亡,如何面對死亡是我們一生都要思考的問題。而且,死亡、分別、痛苦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應把它們屏蔽在真實的生活之外,更不能剝奪孩子在各種經(jīng)歷中負面情緒的體驗。幫助孩子正確地面對死亡,是幫助孩子學會面對離別的痛苦、內心的恐懼。
不同年齡的孩子,對死亡的理解及接受程度不同,對于幼兒園的孩子,需要用他們能夠理解的語言和故事解釋死亡,繪本無疑是死亡教育的最佳載體。我公公離世時女兒正值四歲,對死亡的概念懵懵懂懂,那天她到幼兒園后特別開心地對老師說:“老師,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的爺爺去世了!”放學后,老師甚是驚訝地和我描述了女兒的話,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她那樣表述的原因:有一陣女兒睡前經(jīng)常讓我給她讀《爺爺變成了幽靈》那本書,她驚嘆于書里小男孩艾斯本的爺爺可以穿墻,所以當她得知爺爺去世的第一反應是“我的爺爺也擁有神奇的能力了”。在那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她都會和我討論生與死的問題,比如:媽媽,你會死嗎?她會捧著我的照片說:“媽媽,我太喜歡你了,你要是死了我就得天天看這張照片,要不我該想死你了?!彪S著女兒慢慢長大,她一點點明白,“死亡”意味著分別、離去,意味著再也見不到,也逐漸地體會到思念是怎樣的一種感覺。
清明節(jié),我們不妨坐下來和孩子談談死亡,聊聊逝去的親人生前點滴以及家族的故事,讓孩子體會親情的溫暖以及對長輩的思念,漸漸淡去對死亡的恐懼。利用這一契機對孩子開展死亡教育,其本質是生命教育:一個人怎樣看待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生命價值在何處,值得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去探索。
生命教育的本質又是什么呢?是我們對每一個生命發(fā)自內心的尊重。對于一個人最大的尊重,是給予真正的愛與尊重,讓他成為自己,擁有去愛去尊重他人的能力。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寫道,天真的孩童式的愛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在真愛中滋養(yǎng)長大,他自然會擁有愛的能力,會珍視自己及世間萬物的生命,會不遺余力地探索自己的生命價值所在,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生命教育不僅是對人的生命教育,也包括對動物、植物的生命教育,對生命及自然的敬畏是生命教育中重要的一課。因此,清明節(jié)或春暖花開時節(jié),老師、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們組織種植活動,讓孩子們學習如何播種如何照顧一株植物,近距離地觀察一粒種子從破土發(fā)芽到長高長大,見證植物的生長和逝去,真正體會生命的過程。在植物的生命結束后,發(fā)揮它們的最大價值,也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菸幕?、干枯的樹枝、被修剪下的枝葉……經(jīng)過加工,用心布置,會成為教室或房間內一抹清新自然的風景。
我們還可以為孩子們提供飼養(yǎng)小寵物的機會,孩子們體驗飼養(yǎng)樂趣的同時承擔起照顧小生命的責任。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經(jīng)歷自己心愛的小寵物死亡的那一刻,這同樣是孩子接觸、了解死亡的機會。曾經(jīng),在我們幼兒園花園班養(yǎng)的兩條金魚死掉了,孩子們傷心極了。老師帶著孩子們把金魚裝到水桶里拎到公園,給金魚舉行了一場葬禮。在小樹下挖了兩個小坑,把金魚埋在里面。有的孩子說:“金魚好可憐啊,它會渴的?!焙⒆觽冇纸o墳墓上澆了些水,還有的孩子撿了幾根樹枝插到墳墓上。大家鄭重地行了注目禮,道了聲“小魚安息吧”,送走了曾經(jīng)給陪伴孩子們成長的兩個小生命??矗⒆釉谶@個過程中體會到生命的珍貴,而這正是死亡教育或生命教育的意義。
(作者系中科院心理所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在職博士、彩虹小鎮(zhèn)幼兒園創(chuàng)始人)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王超 清明 孩子 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