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書畫學院書畫學院
中國畫教學中的寫生問題 常被忽視的盲點是啥
寫生,作為中國畫教學過程中的三大主干必修課程之一,在教學中,居于重要地位。就另外的臨摹和創(chuàng)作兩門課程而言,與寫生也是息息相關的,三門課是一個一以貫之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但必須注意的是,三門主干課程相互之間的課程銜接問題,對于寫生和創(chuàng)作而言,往往容易做到,但就臨摹課程與寫生課程來說,這往往是一個被忽視的教學盲點。
臨摹課程教學本身主要針對寫生在繪畫經(jīng)驗、技藝手段和表現(xiàn)形式上的手法借鑒與經(jīng)驗積累,臨摹的本質目的是“取法”而非抄襲,但這種取法的過程、方式和要求是多樣的。創(chuàng)作課程與寫生更是具有直接的關系,寫生對中國畫個性化創(chuàng)作語言的形成以及全面素養(yǎng)的提升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對中國畫學習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也就是通過臨摹來服務于寫生,通過大量寫生服務于創(chuàng)作,再通過繪畫創(chuàng)作來激發(fā)和探尋中國畫表現(xiàn)技法的活力和魅力,如此周而往復,最終使繪畫造詣不斷提升。我要強調臨摹與寫生課程在教學中的互補與互動關系,臨摹與寫生可以通過教學內容與形式的相互滲透,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當然具體的方法因人而異。
作為學院派中國畫教學,始終要保持“內研傳統(tǒng),外師造化,藝理雙修,厚積薄發(fā)”的教學實踐過程。對于中國畫專業(yè)本科階段教學而言,必須要解決的是讓學生面對客觀對象掌握如何表現(xiàn)和塑造的方法問題;對于碩士研究生階段,是要深入探討和梳理針對繪畫某一具體感性內容的認知方法問題;而博士階段,則以審美為基點,通過提要鉤玄和文獻佐證相結合的方式,不斷發(fā)掘和更新中國繪畫藝術的文化內涵,凸顯創(chuàng)新思維的研究方法和破題方法問題。在這三個不同學歷層次的教學中,從始至終都包含了寫生的諸多繪畫實踐問題和理論認知問題。
中國畫寫生主要要解決四個方面的問題,即繪畫語言問題、藝術造型問題、色彩關系問題、章法構圖問題。這四個由寫生而連帶出的問題基本上屬于中國畫基礎教學范疇,但解決這些基本問題并非易事,難就難在相對應的程度上,可以說一步一重天。當然從技術的層面看,都有相對應的解決辦法和訓練方法。所以,通過科班化的系統(tǒng)教學和有針對性的集中訓練,可以說是解決這些寫生問題的捷徑。
自古迄今,常常有一些與之相對應的專屬詞語以及針對寫生問題的闡釋,如:以形寫神,傳神阿堵,心師造化、應物象形、隨類賦彩、深入生活、搜集素材、下鄉(xiāng)實習、采風、觀察、感受、體驗等等。東晉·顧愷之在《魏晉勝流畫贊》中講到:“人有長短、今既定遠近以矚其對,則不可改易闊促,錯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視而前亡所對者,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生之用乖,傳神之失矣??掌鋵崒t大失,對而不正則小失,不可不察也。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對之通神也?!?/p>
從顧愷之的這一觀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反對“空其實對”的繪畫方式,并將對人寫生的目的提升到“寫神”上來,這一觀點在中國古代繪畫理論中極具代表性,并有所延伸。就形與神的問題來講,說到底,就是寫生問題的兩個階段,初級階段重寫形,也就是“規(guī)定動作”中的基本造型能力,待技藝漸進,逐漸掌握和形成了一定的繪畫手段,自然也就不滿足于對形的客觀描畫,加之對生活中美的事物的不斷發(fā)掘和駕馭能力的提升,在“自選動作”中逐步過渡到注重對神韻的表達。但其前提條件是要有長時間的造型基礎訓練和繪畫經(jīng)驗積累,否則會形而上學,舍本逐末,事倍功半。另外,形與神也是一個繪畫過程與審美品評角度的問題。繪畫從造型出發(fā),審美從神韻著意,從事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人必須要有基本的造型能力,而從事審美品評活動不一定要有繪畫能力,這就是區(qū)別。
學習繪畫不可“空其實對”,也就是寫生不可以閉門造車,這對今天的中國畫的教與學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就創(chuàng)作而言,特別是在當代多元文化共生的境遇下,形式可以是多樣的,不同的文化訴求,對生活的美有著不同的詮釋,全憑個人嗜好而已。但這里要補充一句,越是有生命力的藝術創(chuàng)造,越是源自對生活的發(fā)現(xiàn)與再造。當藝術創(chuàng)造與精神訴求結合在一起,藝術作品才會顯現(xiàn)出其特有的魅力和感染力。中國古代繪畫中出現(xiàn)的神妖鬼怪、龍鳳瑞獸、饕餮麒麟,并非是“空其實對”的產(chǎn)物,其本源也都可以看作是針對于具體客觀形象,通過想像力的藝術性再造,而這種想像力的再造不是一種憑空的想象,而是附著于某種文化內涵的理性思考。這些具有強烈中國元素的繪畫形象,都是基于現(xiàn)實玄想與精神希冀相結合的藝術創(chuàng)造。
對今天的中國畫來說,面對真實的生活,我們缺的不是想法與技法的融匯,而是造化與文化的融通。如何在寫生課程中將外師造化與賡續(xù)文化相互有機結合,規(guī)避獵奇式的發(fā)現(xiàn)和無根性的創(chuàng)新,中國畫才會真正凸顯其時代的人文價值,這是一個值得認真反思的教學問題,也是審美導向問題。對中國畫寫生教學而言,基礎性的問題是可以通過科學的訓練方法解決的,關鍵還是一個“心源”問題,唐代張璪關于寫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千古論斷,就像一個話題的引子,讓我們不斷地去刷新對天地萬物的思考,“心”是思想的起點,“源”是萬物的肇始,兩者結合在一起,才有了天、地、人三才的相互關照與相攜輪轉。寫生,說到底就是對三才的感知和感悟,這不僅僅是中國畫要面對的,也是一切藝術樣式共同的思考命題。
(作者韓璐: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中國畫教學 中國畫 寫生 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