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海歸夢,中國夢——中國最大留學人才“歸國潮”啟示錄
新華社北京11月6日電題:海歸夢,中國夢——中國最大留學人才“歸國潮”啟示錄
新華社記者 趙承、陳芳、余曉潔
這是一個民族史上罕見的人才回流潮: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正形成最大規(guī)模留學人才“歸國潮”。截至2016年底,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留學人員回國,較2012年增長15.96萬人,增幅達58.48%。
這是一個國家崛起于世界舞臺的“磁場效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新局面和不斷增長的國際影響力,對海外人才形成了強大的吸附力。擁抱“中國機遇”,投身“中國夢”,成為眾多海外人才的共同選擇。
這是一個執(zhí)政黨求賢若渴的寬廣胸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戰(zhàn)略目標,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千人計劃”“人才簽證”“留學生創(chuàng)業(yè)”……不拘一格招才引智,為海外人才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和空間。
越來越多的海外學子,在“大磁場”的強大引力下紛紛歸國,投身到這場偉大的民族復興洪流,弄潮其中,風光無限。
“大磁場”的引力——“我想回中國”,不做巨變的旁觀者,要做巨變的創(chuàng)造者
“你想回中國?”
“對,這個機會很有吸引力?!?/p>
“你這個方向系里缺人,終身教職何其寶貴,有人夢寐以求卻沒有拿到?!?/p>
“謝謝您的好意。我去意已定?!?/p>
美國東部時間2017年1月26日,已獲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終身教職的副教授鄧巍巍向系主任請辭回國。
4月27日下午。在美國講臺上完最后一堂課后,鄧巍巍拍拍手上的粉筆灰,與學生作別。此時,他在美國居住15年,任教已整整7年。
是留還是走?鄧巍巍不是沒有糾結過、徘徊過?!澳銖哪睦飦恚俊痹诿绹哪切┠?,這個眾所周知的終極問題時??絾栔膬刃摹?/p>
2016年9月15日,中國“天宮二號”成功發(fā)射。曾經的大學同學坐在發(fā)射指揮大廳里參與發(fā)射,而身在美國的鄧巍巍只能靠刷朋友圈,來了解發(fā)射的情況。
那是一種游離于家門外的感覺,這感覺撞擊著他的心,也讓他找到了那個終極問題的答案。
飛速發(fā)展的祖國,有著強大的磁力,吸引著他踏上歸國的路。
“梁園雖好,非久戀之鄉(xiāng)!”早于鄧巍巍5年回國的袁軍華喜歡用錢學森的這句話詮釋他的離開。
“我怕再不回來就晚了!我不想當祖國發(fā)展的看客!”
2012年,袁軍華受召于“千人計劃”青年項目,結束哈佛大學的博士后工作,回到位于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兩年后,他的夫人,同樣就讀于加州理工學院的張榕京回國。
……
歸去來兮,許多人遵從的是內心的呼喚。
“希望廣大海外學子秉持崇高理想,在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斗中實現自身價值,努力書寫無愧于時代的華彩篇章?!?/p>
2014年初,一封習近平總書記給全體留德學子的回信從中南海傳遍全球:“走,回中國!”一時間,歸國成潮。
國際大咖回來了——
2017年,蜚聲中外的“大師”、世界著名計算機學家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長期從事計算機科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研究,是迄今為止世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圖靈獎”得主中唯一一位亞裔專家。
實際上,姚期智早已“歸心似箭”——十余年前,他辭去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職。在清華,他先后創(chuàng)辦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交叉信息研究院和量子信息中心,親自授課,指導學生論文,其計算機科學實驗班被外界稱為“姚班”。十余年間,一批批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從這里邁向世界學術舞臺。因為“分量重”,姚期智回國被視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回歸中國的“風向標”。
領軍人物回來了——
國際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單分子酶學的奠基人謝曉亮、高能物理王貽芳、人工智能甘中學、新藥創(chuàng)制丁列明……他們的回歸使中國在各自領域的科研水平在世界上提高了10年到15年。
夫妻雙雙把家還——
從加拿大歸來的一對夫妻何理、盧宏瑋,丈夫入選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妻子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回到祖國我們現在已經參與到國家級重大工程建設中,覺得特別有成就感,這在國外是很難想象到的。”盧宏瑋說。
同門團隊把業(yè)創(chuàng)——
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率高徒陳宇翱、陸朝陽先后回國,三人三奪世界量子電子學和量子光學領域最高榮譽——菲涅爾獎。他們在回國后組建了一支中國物理界的“夢之隊”。
潘建偉主持研制的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wèi)星“墨子號”成功發(fā)射,圓滿完成了包括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fā)在內的三大既定科學目標……英國《自然》雜志評價: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不到十年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fā)展成為世界勁旅。
“80、90后”登場了——
《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雜志評選的2015年度全球杰出青年創(chuàng)新人物(TR35),中國“80后”青年科學家戈鈞躋身其中。
從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后一畢業(yè),戈鈞即選擇回到他的母校清華大學,回來時,帶著懷孕的妻子?!爸忻乐g的科研條件在迅速縮小差距。”戈鈞說。
從第十二批“千人計劃”青年項目開始,而1980至1984年齡段成為絕對主力,“90后”首次闖入“青千”榜單。
潮涌東方,勢不可擋。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迎來了史上規(guī)模最大、領域最多、范圍最廣的留學潮和歸國熱?!比珖舜蟪N瘯蔽瘑T長、歐美同學會會長陳竺說。
中國留學人才的加速回流形成態(tài)勢成為“現象級”:1978年,歸國人員僅以數百人計;2009年回國人員數量首次突破10萬人,2012年27萬人,2016年突破40萬人……
人員結構從“高精尖”向多層次擴展。從業(yè)領域從科研向創(chuàng)業(yè)、公共服務等多元化擴展,堪稱全方位“登陸”?!坝绕涫亲罱的瓿尸F規(guī)?;?、常態(tài)化,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形成‘不落潮’?!敝醒虢M織部人才工作局局長孫學玉說。
“大磁場”的魔力——歸國人才找到了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大舞臺,“迎來了黃金時間”
2009年,不平常的一年。
那時,中國航空發(fā)動機集團的燕紹九博士正在美國懷俄明大學做訪問學者?!爸挥猩砼R其境才真切體會到,對美國而言,肇始于華爾街的那場金融危機比當年的14級颶風‘比爾’更恐怖?!?/p>
危機的寒風迅速吹到科研領域,經費投入青黃不接?!昂芏嘌芯恐袛嗔?。項目批不下來,研究生縮招?!毖嘟B九回憶說。
此時的中國,一個傾全國之力的引才聚才計劃正在醞釀。2008年的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fā)《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關于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主要是圍繞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
孫學玉表示,海歸主要是被“吸”回來的。
這是一個充滿魔力的“大磁場”。
在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指導下,中央組織部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等部門組成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小組。各地各部門建立引才工作小組或辦事機構。
人才項目推動引才聚才。繼中央啟動國家“千人計劃”后,各省區(qū)市、高校、大型企業(yè)及社會組織的“海外引才計劃”全速推進。北京的“海聚工程”、江蘇的“雙創(chuàng)計劃”、陜西的“百人計劃”、廣東的“珠江人才計劃”、深圳的“孔雀計劃”……多地把引才辦事處設在了國外,有的甚至把引才聯絡辦公室開設到了美國知識密集度最高的硅谷。
10天,輾轉3國5個城市、參加24場公務活動和人才座談會;拜訪3名諾獎級、院士級戰(zhàn)略科學家以及10余個海外產業(yè)領軍人才團隊……這是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的武漢市委組織部長楊漢軍生前的“招才”時間表?!耙M一名高端人才,就能集聚一個創(chuàng)新團隊,甚至帶動一個創(chuàng)新產業(yè)?!边@是楊漢軍生前心中的急迫……
現年60歲的崔平曾是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的所長,但是在同事們眼中,她更像是一名“知心大姐和大管家”。
2013年12月11日,美國硅谷。寧波材料所的兩場招聘會分外熱鬧,每場近百名海外高層次人才慕名而來。
與7年前相比,崔平的感受是“冰火兩重天”。第一次赴美國招才,她拉著幾十公斤重的宣傳冊,穿梭在不同的會場,問津者寥寥。
崔平率領招聘團隊四面出擊,開展全球“相馬”大行動。連美國硅谷都設立了人才聯絡處。如今,寧波材料所云集了800余名科研人員,其中院士1位,海外高層次人才200余位。寧波材料所平地起高樓,站在了科研的領先位置。
為促進歸國科學家安心工作,中央和地方不斷完善政策。為海外高層次人才落戶、入出境、稅收、醫(yī)療待遇、社會保險、子女入學、配偶就業(yè)、項目申請、經費補助等提供政策支持。
這是中國“大磁場”的魔力,歸國人才在這里找到了創(chuàng)新的大舞臺——
哈佛“八博士”共聚合肥科學島建起世界上最先進的強磁場實驗裝置的故事,是近年來“歸國圈里”的美談。
“強磁場有強魔力?!薄霸奖容^越自信?!甭氏然貒摹邦^雁”、強磁場中心副主任王俊峰說的感言,道出了這8位博士的共同心聲。國內的科研條件今非昔比,在這里可以擁有“獨立實驗室”,而在美國是很難實現的。
他們看到,位于貴州山區(qū)的“中國天眼”、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陽”、廣東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北京懷柔的“北京光源”……一個個大科學工程或相繼完工,或即將上馬。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研發(fā)經費投入總量為1.57萬億元,比2012年提高52.5%,年均增長11.1%,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fā)經費投入國家。調查中有81%的留學歸國人員認為,國內創(chuàng)業(yè)機會比國外“要更好,甚至好得多”。
這就是中國“大磁場”的魔力,歸國人才在這里找到了創(chuàng)業(yè)的大天地——
龐大的市場,為歸國人才創(chuàng)業(yè)提供廣闊的舞臺;升級的需求,讓歸國人才所掌握的高技術得以施展。他們創(chuàng)辦的環(huán)保、新能源、生物、金融等領域公司,如雨后春筍在中國大地上快速萌生、成長。
“二維碼居然已經取代了大媽的零錢筐?!弊屓蝽敿獾娜斯ぶ悄軐<?、美國普渡大學計算機系終身教授漆遠沒有想到的是,一次回國的經歷,讓他對中國創(chuàng)新刮目相看。
“萬萬沒想到,中國市場的魔力如此強大。”漆遠告訴記者,他回國后加入的螞蟻金服團隊已經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提供普惠金融服務,公司形成了獨特的“硅谷幫”現象。
中科合成油公司總經理、首席科學家李永旺這樣感嘆:“我要是留在國外的話,一輩子只能給國外的‘大牛’打下手、當跟班?!比缃?,中科合成油與神華集團合作在寧煤投產成功煤制油項目,已占據世界全面領先優(yōu)勢。
七月的黃淮平原,太陽頂著天高。連續(xù)襲來的熱浪,焦烤著中科院“百人計劃”專家吳麗芳和她“80后”“90后”的學生們。
為了搶建一個移動羊棚進行農牧耦合改土技術試驗,他們的衣服濕了干,干了又濕?!拔覀冇校硞€核心試驗示范區(qū),在懷遠、渦陽、太和縣,走一遍得三四天。我是基本上兩周去一次,車上放個袋子,里面放著球鞋、膠鞋、草帽?!眳躯惙颊f,現在化肥能撒,農機能開,有時在農村一待就是幾個月。
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袁隆平帶領團隊攻關“雜交水稻”技術,幫助解決中國人吃飽飯的問題。如今,從新加坡歸來的吳麗芳,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yè)工程研究所,作為中科院“第二糧倉科技工程”總協調人,求解“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的“糧食安全方程式”。
小麥赤霉病,多見于黃淮海平原,被稱為“小麥癌癥”。吳麗芳從新加坡回國后,與它對陣了三年。團隊通過交叉學科研制出一種隱性納米防護膜,噴一次,就像是給小麥涂一層防曬霜,赤霉病的發(fā)病率可降低50%至70%。項目目前已進入產業(yè)化商談階段,計劃明年上市。
談起歸國的感受,吳麗芳說:“中國這個‘大磁場’的設置是為科學家的未來發(fā)展提供了無限可能,我們因此迎來了科研的黃金時間,想干啥就能干成啥?!?/p>
編輯:秦云
關鍵詞:留學人才 歸國潮 人才回流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