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戴錦華:姜文在嘲弄社會主流邏輯
大量對白和華美飽滿畫面同時倒塌本身就是對消費文化的再現(xiàn)
北青報:您是不是認(rèn)為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
戴錦華:至少《一步之遙》的票房實力以及它所造成的這樣一個惡罵的局面來告訴我們不可能。因為這一切都建筑在資本的奇觀—一種原創(chuàng)性的、無所不在的、入侵式的廣告所建構(gòu)的巨大的社會期待/心理預(yù)期的情況下去揭示,人們期待在電影院片刻遺忘和緩解資本邏輯所造成的焦慮,結(jié)果你遭遇到的是對這種焦慮的原創(chuàng)性的、成功的再現(xiàn),在這個意義上,我理解觀眾的憤怒,我理解那些憤而退場的人們,而且我也理解這部電影為什么獲得了左派的喝彩。原因可能在于,那些即刻對這部電影完全認(rèn)同和由衷大聲喝彩的人們是由于他們自己有一個強大的“外在的主體”,他們無需電影來召喚出幻覺主體,他們完全認(rèn)同了姜文敘事和表達自身的批判,影片所制造出來的觀影焦慮完全影響不到、不傷及他們的主體位置和已然形成的對這種焦慮的批判和指認(rèn)。
北青報:您這個解釋我很開心,我姑且認(rèn)為自己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是自己“主體強大”。您另一層面的解釋呢?
戴錦華:在最早觀影的時候我就為精彩的對白而欣喜。“To be or not to be”變成了“這么著還是那么著”,這種喜劇感,這種快樂從第一分鐘抓住了我。接下來每一段落都有大量的對白、金句讓你非常會心??墒?,它仍然沒有讓我過目不忘,因為把“To be or not to be”翻譯成這樣是姜文半生的玩笑,就是他化解了哈姆雷特的那種生存還是死滅的兩難。其他的,看過之后,我很難重述。于是我意識到另一個不能讓我進入電影,讓我無法獲得觀影快感的原因是:大量的對白和極端華美的飽滿的畫面同時倒塌。而從這一方面,姜文又在挑釁和違背一個電影構(gòu)成的基本原則—通常旁白進入的時候我們會給全景鏡頭,因為畫面是空的,聲音就可以進入。但當(dāng)畫面高度富麗、飽滿和奢華的時候,旁白的密集出現(xiàn)使其過度超載。看過《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我們知道姜文當(dāng)然不是不懂得對白與畫面之間的關(guān)系,只能說這部電影他是刻意地制造這種效果,就是一種過剩的、無從負(fù)載的、無從選擇的、看畫面無法聽對白聽對白的時候就忽略了畫面,旁白整體削弱了畫面奇觀的視覺沖擊力,而畫面奇觀排除了對白、旁白所負(fù)載的極端豐富的社會信息。你可以說這是影片整個結(jié)構(gòu)性的錯誤,或者是結(jié)構(gòu)性的失敗。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就這種過度表達,和極度過剩的感覺本身就是消費主義文化的再現(xiàn)。
北青報:所以您覺得,《一步之遙》生不逢時。
戴錦華:對。影片作為“顛覆再現(xiàn)的再現(xiàn)”,和我們整個時代、和今天中國是錯位的。我是在這樣的意義上理解這部電影,理解姜文。我對他的這種由衷的認(rèn)可和尊重延續(xù)下來了。它不是一部失敗的作品,但是它由于多重錯位注定要在資本運作、資本市場上失敗。這是我對《一步之遙》的看法,我始終沒有對它表態(tài)是因為我無法對它表態(tài),因為這不是一句話可以去判斷的電影。
編輯:羅韋
關(guān)鍵詞:電影 姜文 中國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