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聶震寧:盡享書味人生
3月14日,全國政協(xié)委員聶震寧參加由杭州市政協(xié)與本報聯(lián)合舉辦的文藝沙龍暨文化走親座談會。 本報記者 齊波 攝
書是什么?書是鑰匙,開啟智慧之門;書是蠟燭,照亮灰暗人生;書是雨露,滋潤干涸心田……
于聶震寧而言,書,更是一種浸潤到骨子里的習慣、信仰、記憶、味道。人生漫漫,書香淡淡,二者相互交織,彼此牽絆,勾勒出酸甜苦辣又獨一無二的書味人生。而它,恰屬于聶震寧本人。
與書結(jié)緣
生活總是充滿變數(shù)。
1951年出生于江蘇南京的聶震寧從未想過,7歲那年,因父親故去,母親會獨自一人帶著自己與五個姐弟從南京遷往外祖母家———廣西宜山,一個偏遠的縣城。
從“大城市”到“小縣城”,年幼的聶震寧心里,難以適應(yīng)這種突如其來的“身份”落差,而現(xiàn)實的殘酷卻不得不令他低頭,直面慘淡人生。“那時候,總是在盼望能吃上一頓飽飯,吃上一塊肉,因為總感覺著餓。”聶震寧苦笑著對記者說。
好在,自己的母親曾經(jīng)當過老師,養(yǎng)成了讀書的好習慣,當時雖然只是縣里一個小工廠的會計,卻經(jīng)常到縣圖書館借書回來。晚上母親在臨睡前讀書,上小學的聶震寧則在母親入眠后接過來讀。《青春之歌》《紅巖》《紅旗譜》《家》《寒夜》《林海雪原》《六十年的變遷》……匆匆地翻著書,心馳神往于歷史風云、英雄傳奇之中,少年人倒也顧不得咀嚼生活的貧苦。
上了初中,學校圖書館自然成了聶震寧最喜歡去的地方。“幾間平房,十幾排書架,讓我覺得我們學校的圖書館太了不起了。”難以想象是,一直是好學生的聶震寧竟會在課堂里因“偷看”課外書被老師“抓包”;更難以想象是,如今身材高大魁梧的聶震寧,進初中時只有1米3,到了初三才1米42,但他還是為了買一本喜歡的書而去工廠扛木頭、挑磚,不怕別人警告他木頭把他壓矮了身子。
兒時的各種酸澀涌上心頭,回味起來卻是一番天涼好個秋的況味。在南國邊陲那個安靜的、不無文化底蘊的小縣城里,聶震寧就那樣徜徉于書的海洋,不顧一切,只愿靜靜地聆聽書頁簌簌作響,尋覓那撥動生命之弦的文學夢想……
初中畢業(yè)后,聶震寧和許多同齡人一樣,到農(nóng)村插隊務(wù)農(nóng)。不過,他并不愿就此“揮霍”自己的青春。相反,內(nèi)心對讀書的渴望變得更加強烈。白天,他實實在在地參加勞動,晚上,經(jīng)常看書熬到半夜。除了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文學書和哲學書,他還自學起高中課程。其實,當時還沒有恢復高考,聶震寧這種自學看起來似乎沒有任何“意義”,這完全是一種本能的自覺。不過他心里一直單純而堅定地認為,“自己一定要做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
是金子,總會發(fā)光。書讀得多了,聶震寧開始嘗試自己寫作,發(fā)表文章。很快,他就被“選中”,成為縣文化局的一名“筆桿子”,又成了地區(qū)文學創(chuàng)作的領(lǐng)軍人。而后,北京大學中文系開辦首屆作家班,聶震寧成為廣西當年唯一被錄取的學生。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從什么時候開始喜歡書的,或許家里太貧寒使得我嗜書如命吧,或許先天的文學基因造成愛書的興趣,或許只是一種緣分吧。”聶震寧上揚的嘴角有種說不出的滿足和幸福,曾經(jīng)的酸澀與惆悵也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逐漸模糊遠去。
編輯:羅韋
關(guān)鍵詞:聶震寧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