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頭條相關頭條相關
川藏青藏公路通車60年 筑路者向自己的青春致敬
1950年4月,進藏先遣部隊到達甘孜,攜帶的糧食已經(jīng)吃完。遵照毛澤東“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先遣部隊不得不靠挖野菜、逮麻雀、捉地老鼠充饑。
1950年10月的昌都戰(zhàn)役,把西藏當局逼到了談判桌前,但先遣部隊的糧荒困境沒有絲毫改變。李國柱是當時部隊炊事班的,“在困難的時候,戰(zhàn)士們一天只能喝4兩代食粉熬成的糊糊。”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xié)議》(俗稱“十七條協(xié)議”)于1951年5月23日簽訂后,進藏先遣部隊于當年9月9日到達拉薩。由于當?shù)丶炔煌ê接植煌ㄜ?,加之西藏當局不賣給軍隊糧食,先遣部隊一直處于挨餓的狀態(tài)。西藏當局的主要負責人魯康娃放出話來:“解放軍不走?餓也要把他們餓走。”
從當時的文件中,能夠看出中央對于修筑康藏公路的急迫態(tài)度?!妒邨l協(xié)議》簽訂后,毛澤東發(fā)布進軍《訓令》,對該公路的修筑期限做出了指示:“力爭于明年年底完成。” 4個月后,他不得不對這一說法做出修正:“明年修通是不可能的,也許需要兩年至三年才能修通。”
1951年夏,西南軍區(qū)司令員賀龍主持召開筑路會議,提出一定要在1954年把汽車開到拉薩。
這個期限被分解為幾個階段:1950年9月1日之前通車甘孜;1952年通車昌都;1953年完成400公里;1954年通車拉薩。
然而,1954年在波密地段發(fā)生的超大洪災,洪水沖毀了31.5公里的已成路基,加上半毀的部分,受影響的路段總長達50公里。在為總結(jié)這次事件而召開的嘉龍壩會議上,18軍54師師長干炎林說:“共產(chǎn)黨人說到就能做到,公路一定可以通到拉薩,但不是在1954年,而是1955年、1956年。”川藏公路自立項起,關于工期和質(zhì)量之間的矛盾就不曾停止過。但軍區(qū)領導仍然決定1954年要通車拉薩,“粗通也可以。”
今天,重新審視川藏公路之于西藏和平解放的意義時,西藏自治區(qū)黨委副書記、自治區(qū)政府主席洛桑江村在交通運輸部西藏交通運輸工作座談會上直言,“當時,西藏與內(nèi)地之間除了人走馬背的茶馬古道,沒有一條能為進藏部隊迅速提供補給的道路。川藏公路的修建,是中共中央和平解放西藏布局的一部分。”
藏民以前沒見過汽車,管它叫“鐵牦牛”,問它一天吃多少草。筑路部隊帶來的新氣象,讓藏民對內(nèi)地的認識漸漸清晰
吳順山是中交第一公路研究院的工程師,參與了多次川藏公路治理工程設計、風險評估工作,20年來,30多次進出西藏。
1954年12月通車時,路面是土路,由于國力有限,當時能省的都省了,現(xiàn)在看來的確是“粗通”。不過這條路仍是建國初,政府投入最大的一條公路。“歷史資料顯示,這些錢可以買1300架噴氣式戰(zhàn)斗機;按照成都的市價,可以買30億斤糧食。政府希望花如此大代價建造的一條公路,不要僅作為戰(zhàn)時之用。”吳順山說,“地質(zhì)條件太復雜,60年來,筑路工、養(yǎng)路工時刻為搶通、保通煎熬著。”
“時不時就會聽說哪個挺熟悉的人掉到山下去了,偶爾也會看到有汽車的殘骸被運回來”
從雅安開車前往四川甘孜地區(qū),這段路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區(qū),海拔快速爬升。很多記者在車上開始頭痛,心跳加速。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萬丈,古樹荒草遍山野,巨石滿山崗,羊腸小道難行走,康藏交通被它那個被它擋……
二郎山是康藏公路翻越的14座高山的第一座,海拔3213米,“古樹荒草遍山野,巨石滿山岡”,一六二團的士兵,挖稀泥,清塌方,炸頑石,修路面,只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修好了二郎山的道路。狹窄的盤山小路,常常讓運輸車司機們后怕,稍有不慎就會喪命。
“車上二郎山,如闖鬼門關。萬幸不翻車,也得凍三天”。這首民謠道出了司機們對這段路的恐懼。上世紀70年代末,李永林正在讀初中,他家住在當時的昌都運輸公司大院內(nèi)。“時不時就會聽說哪個挺熟悉的人掉到山下去了,偶爾也會看到有汽車的殘骸被運回來。”李永林回憶起那段日子,聲音小了很多,“太險咯!太慘咯!”
為了打破這個死亡魔咒,1996年7月,全長4176米的二郎山隧道開工建設,李永林參與其中,建成通車后,使得雅安到康定的時間從10多個小時縮短為四五個小時。只是,冬天隧道周邊的薄冰仍讓很多司機翻車。伴隨蘆山地震災后重建,2012年,新的隧道正在緩緩穿過二郎山。“隧道里挖出的主要是頁巖、砂巖和灰?guī)r,是較好的建筑材料,我們就近把土石方運到新溝互通的基礎建設上,一舉兩得”。李永林參與新老二郎山隧道兩次建設,他說,未來,早晨成都出發(fā),中午就能吃甘孜州的松茸了。
編輯:牟宗娜
關鍵詞:川藏青藏公路通車60年 筑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