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爭鳴
掃錯墓不妨一笑了之
清明節(jié)期間,四川綿陽師范學院法學院團委幾名同學義務去富樂山掃墓,將“宋上將明軒之墓”誤認為是“宋代的將軍”的墓,并將照片發(fā)在官微上,引起嘩然。
“宋上將明軒”指的是抗戰(zhàn)名將宋哲元,作為文科生,這個笑話鬧得確實有點大,無怪乎網(wǎng)友們會給出刻薄回應,一位自稱是大學教師的網(wǎng)友質(zhì)問道:“你說這種官僚學生機構(gòu)對學習有多大幫助?”
基礎知識沒學好,應該批評,但如此上綱上線,似無必要。
文科知識太瑣碎,反省一下,誰沒犯過常識性錯誤?這位“大學教師”在接下來的“網(wǎng)絡科普”中,也把屬于西北軍的宋哲元批發(fā)給奉系,同樣鬧了大笑話。既然人人都有記錯時,又何必對孩子們這么不寬容?
一方面,“團委”“官微”等身份標識誤導了人們的判斷,似乎只要沾了官方,就絕不能錯,這便忽略了,人的身份是多元的,他可以既是學生干部,又是書呆子,還可以是網(wǎng)絡憤青、美劇達人、游戲玩家……這些身份并不矛盾,可強制把一個人歸入到某個特定身份中,不計其他,則必然會傷害他的自由,繼而苛責更失客觀。
另一方面,公領域與私領域應該分開。孩子們義務掃墓,就算掃錯了,對社會又有什么傷害?人這輩子都會犯一些讓自己感到尷尬的錯誤,為何不能一笑了之?對這樣的小事,人人爭著抖機靈,只能說他們內(nèi)心恐懼,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嘲諷已在其內(nèi)心中刻下深深的陰影,所以才要用嘲諷別人來撫慰曾經(jīng)的痛,這就可以理解,在我們的文化中,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興高采烈地對殘疾人高呼瘸子之類侮辱性字眼。
有學問并不等于是好的公共人,沒學問不等于是壞的公共人。犯了常識性錯誤,改正就是,何必施以語言暴力?究竟是什么在妨礙著我們不能相互寬容一點,溫暖一點,不能用一種文明的話語來溝通?當我們將全部情懷望向制度改造時,我們是否警覺到,良善的文化也同樣重要,而我們自己身上是否已沾染了太多壞的文化根性,需要痛苦地去摘除?
一個互相只會橫眉冷對的世界,注定沒有希望,要改變,只能從學會微笑開始,而這就要成年人做好榜樣。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一笑了之 掃錯墓 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