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y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說說《傷寒論》中的“水”病
機體水液代謝平衡,人體生命活動才能正常,一旦代謝失衡,就易導致“水”病。“水”病可能表現(xiàn)為身體某個部位的水腫,也可能表現(xiàn)為胸水、腹水等?!秱摗分袑λ翰〉闹委熡性S多經典方劑。
有位東北來的老年女性患者,患眩暈癥,診為“梅里埃病”,已得病半月。發(fā)作時天旋地轉,站立不穩(wěn),惡心嘔吐,吐出物盡是白白、黏黏的涎沫,躺在床上連眼睛也不敢睜。就診時須由兩人攙扶,否則必坐立不穩(wěn)倒地,問話時兩目緊閉,不敢出聲作答,否則嘔吐。望診可見其舌苔白滑而膩。中醫(yī)認為,此狀多屬痰飲上犯清竅,屬水液代謝失常類疾病。
陽氣不足導致水液病發(fā)生
人體的水液代謝失常,會表現(xiàn)出許多病癥,包括水、濕、痰、飲引起的諸多病癥,可導致各個系統(tǒng)出現(xiàn)問題。水、濕、痰、飲等的滋生,統(tǒng)稱為水液代謝失常病癥,一般認為,濕聚為水,水聚為飲,飲聚為痰。稀者為飲,稠者為痰。但臨床上有時難以截然劃分,所以有“水濕”、“水飲”、“痰飲”、“痰濕”等不同名稱。
那我們喝進去的水是如何在體內代謝運行的呢?正常的水液在體內運行必須以“氣”的形式,也就是液態(tài)的水必須轉變成氣態(tài)的“氣”才能運行到全身,而要將水變化為氣,就需一種動力——火,生理的火就是人的陽氣,陽氣的溫煦、蒸化作用促使水轉變成氣,這就像一鍋涼水變成水蒸氣就必須加火一樣,這個過程中醫(yī)稱之為“氣化”。
如果陽氣不足,體內水液就不能轉換成氣,而停聚在身體的某一個部位導致病變。如停聚在松軟的皮膚組織下導致水腫,或是停聚在胸、腹腔導致胸水、腹水,也可能停聚在內臟,形成五臟水病。故水病的發(fā)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陽氣或者說“火”的不足,因此在治療水腫這些疾病時,往往加些溫陽的藥物,以促使水盡快轉為氣運轉全身。正如張仲景所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傷寒論》治水液病層次分明
《傷寒論》治水液病基本上分為三個層次:化水(飲)、利水、逐水,可謂層次分明。
當水濕不甚,可采用溫陽化氣的方法治療,就是通過用溫陽藥或芳香藥將水濕或水飲蒸化掉,猶如天下小雨,剛濕地皮或地之小凹處積水,太陽一照,則即刻蒸發(fā)一樣,這叫做化濕法、化飲法,《傷寒論》中的茯苓甘草湯、苓桂甘棗湯基本屬于這類方劑。
當水停漸多,比如有一小坑水,只靠溫化難以速去、盡去,這時便要燥濕、滲濕。燥濕就是用干燥的藥物祛濕;滲濕就是用土填坑,使水滲到土內的過程,所以滲濕就是用補土的藥。脾屬于土,補脾就是補土,就是使用健脾的藥達到滲濕的目的,甚至有的藥就是要用黃土來炒,如土炒白術等,《傷寒論》中的苓桂術甘湯、理中湯等屬于這類方劑。但通常情況下化濕、燥濕、滲濕是聯(lián)合使用,不做絕對劃分。
如果體內水濕較多,用上述方法難以祛除,比如有一大坑水,用土滲的方法就有些費時、費事了,這時最好是疏通排泄,這就是利水的方法,《傷寒論》里的五苓散、真武湯、豬苓湯屬于這類方劑。
但如果水濕太重,甚至泛濫成洪水,或排泄道路堵塞嚴重,那就要強力疏導泄洪了,這就是中醫(yī)的逐水方法了。需要注意的是,逐水類藥物有強烈的瀉下作用,服用后不僅小便明顯增多,而且大便也往往一泄如注,使用時應特別小心,中病即止?!秱摗分械氖畻棞?、牡蠣澤瀉散屬于這類方劑。
苓桂術甘湯治“水心病”
其實,苓桂術甘湯不只是對眩暈的治療有特效,對消化系統(tǒng)疾病以及水氣上沖型心臟病而言,此方也是不可多得的方劑。我的老師、已故著名傷寒學家劉渡舟先生把這個方子用得非常神奇,根據(jù)“氣上沖胸”的記載,治愈了許多水氣凌心的心臟病,劉老把這一型心臟病命名為“水心病”。
望色:多見面色黧黑,此為“水色”。病重者,在顴、頰、鼻柱、唇圍、下頦等處,或皮里肉外出現(xiàn)類似色素之黑斑,名為“水斑”。
察舌:舌質淡嫩,苔水滑欲滴。
切脈: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見,病重者見結代或沉弦不起。
辨證:(1)有水氣上沖之候。病人自覺有一股氣從心下上沖胸咽;(2)胸痛胸悶,夜間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曾有個50歲男性病人,經常咽喉哽咽,一直按慢性咽炎治療,過一段時間,臉頰出現(xiàn)黑斑。突然有一天,發(fā)生心絞痛,送醫(yī)院治療,冠狀動脈堵塞,放了三個支架;(3)心悸,多發(fā)于晨起、夜臥、飲食之后,或伴有左側頸部血脈脹痛;(4)短氣。表現(xiàn)為動則胸悶發(fā)憋,呼吸不利,甚則冷汗自出。他曾收治一個40多歲男性病人,形體肥胖,患“冠心病”、“心肌梗死”而住院,救治兩月有余,功效不顯。來診時見心胸疼痛,心悸氣短,多在夜晚發(fā)作。每當發(fā)作之時,自覺有氣上沖咽喉,頓感氣息窒塞,有時憋氣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來臨之感,頸部的血脈也隨氣上沖而脹痛不休。舌苔水滑欲滴,脈沉弦,偶見有結象。辨證為水氣凌心之“水心病”,由心陽不足,血脈不利所致。用苓桂術甘湯原方,服3劑,氣沖得平,心神得安,諸癥明顯減輕。但脈仍有結象,猶顯露出畏寒怕冷的陽虛癥。于上方中加附子、肉桂,以復心腎陽氣。又服3劑后,手足轉溫,不再惡寒,但仍時有心悸、氣短癥狀,再于上方中加入黨參、五味子,以補心肺脈絡之氣,連服6劑,諸癥皆愈。
編輯:趙彥
關鍵詞:傷寒論 水病 治水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