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紅包照片是消費底線的“砸腳游戲”
1月26日,微信朋友圈推出“紅包照片”功能,好友需要支付紅包才能查看朋友圈照片、點贊或評論?!凹t包照片”一出,瞬間刷爆朋友圈,引起廣泛熱議。有網(wǎng)友隨即表示,“現(xiàn)如今,想看清一個人還是得靠錢”。不過,隨后微信立即取消了該功能,關于此事,騰訊官方回應:“紅包照片”僅在昨天限時公測,發(fā)布的紅包照片也將在當日24點被刪除。據(jù)官方回應,此功能除夕夜將再次開放。(1月27日《北京娛樂信報》)
微信“紅包照片”功能的設計,其實就是一種“模糊技術”處理的手法,讓人在好奇之下去打賞。一時間,朋友圈中不斷出現(xiàn)著各種“馬賽克”式的圖片,事態(tài)的發(fā)展也出乎意外:先是略帶善意的小眾化引誘,然后就是夾雜色誘式的惡意套現(xiàn),為了紅包一些人也是“蠻拼的”。當各種不雅照片不斷襲來,有涉黃之虞的微信新產(chǎn)品,也就只好面臨著“短命的結局”。
匆忙下線源于雅照片的“紅包誘引”,讓整個朋友圈出現(xiàn)了涉黃的風險,一些公安機構在微博上的提醒,自然讓平臺方有所顧忌,再加上這種未經(jīng)付費都看不到的圖片,平臺方自己也無法在事前進行預警。朋友圈如果被全面視覺污染,并出現(xiàn)“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的苗頭和可能,那么平臺將應為此承擔連帶責任。因為從某種意義講,恰是這種被霧霾的技術功能出爐,為“不法誘取紅包”而提供了便利。
從輿情來看,被相關方盛贊的技術創(chuàng)新并沒有多少人抱以好感。相反,朋友圈中越來越多的“殺熟行為”,已讓很多人對其安全性、道德性和合法性,產(chǎn)生了嚴重的質疑。平臺方在推出相關功能之時,如何做好自身的把關,表面上是一個技術應對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道德和法律的邊界問題。否則就可能透支朋友圈的信任,讓紅利的功利作用污染整個朋友圈的生態(tài)。
正如有人指出,所謂的微產(chǎn)品、微創(chuàng)新,除了插科打諢騙哄朋友打點零錢到自己賬上,換取要紅包者短暫的快感與興奮,以及由此激發(fā)的互相效仿之外,究其給用戶帶來了什么正向價值,又到底愉悅了用戶什么?猶記得, 1月10日,“微信的故事” 微信公開課PRO版活動上線測試,但迅速就產(chǎn)生了“是病毒”的謠言,謠言產(chǎn)生兩小時內,有數(shù)百萬用戶開始解綁微信支付關聯(lián)的銀行卡,并在微信提現(xiàn)。
微信故事成病毒,紅包照片又涉黃,共同的結局是,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朋友圈中也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在移動支付方興未艾的當下,市場的競爭也呈現(xiàn)出白熱化,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以更加新奇的產(chǎn)品吸引受眾,確實也極為必要。不過,這種創(chuàng)新應當以方便受眾為最高標準,同時應嚴格恪守道德邊界,預防可能出現(xiàn)的法律風險,否則就可能在無法控制安全性的基礎上,讓諸如“照片紅包”之類的游戲,最后變成一種損人不利己的“砸腳游戲”。
發(fā)紅包的本意是表示祝愿、祝賀,屬于朋友圈中真誠的情感表達,若是變成了要紅包、騙紅包,并給朋友圈帶來污染,顯然會事與愿違,最終讓人興味索然。朋友圈的熟人效應,更應恪守最基本的邊界,否則其可能讓謠言或者不雅照片,像病毒一樣瘋傳。時下,隨著微商中假貨式的“殺熟”,紅包游戲的“誘騙化”,朋友圈中已越來越有被污染化之勢,群體間的信任也在不斷降低。很顯然,“照片紅包”是這種信任式消費的極端化,也是相關平臺方劍走偏鋒的強烈預警。
不過,諸多事實證明,若是平臺方未能給予技術性控制,并最大化彰顯和體現(xiàn)道德性,那么就可能被市場和法律雙重拋棄。有競爭意識和應對行為,并不斷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當然值得肯定,不過若心思與動作都完全走形,那么最終就難免會“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堂吉偉德)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微信朋友圈 “紅包照片” 消費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