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地地道道的中國學者韋卓民:學者的素養(yǎng)
繼絕學須有后來人
1950年以后,韋卓民一面潛心研究,一面專心致力于教學和青年學人的培養(yǎng)。三件廣為流傳的小事,體現(xiàn)了韋卓民誨人不倦的師者之風。1953年,為了在邏輯學教學中貫徹向蘇聯(lián)學習的要求,他放下架子,認真去聽曾跟蘇聯(lián)專家學習過邏輯的青年教師的課,且在花甲之年重新開始學習俄語。韋卓民與王元化是忘年交,20世紀60年代,兩人通信討論黑格爾哲學的故事更是學界前輩先生提攜青年才俊的一段佳話。據(jù)王元化回憶,韋卓民對后學的指導可謂不辭勞苦、不厭其煩,對于問題的回復信件往往都在十頁紙以上,且字跡工整,幾無圈改涂抹之處。1964年前后,人民大學邏輯學教研室的青年教師王方名就幾個邏輯學史方面的問題向韋卓民請教,雖素未謀面,但韋卓民立即放下手頭工作,認真寫出長達數(shù)千字的復信。除給出答案外,還列舉了各答案之出處,及對各參考書目之點評。韋先生對后學之關(guān)懷可見一斑。
繼絕學須有后來人。韋卓民當初所在的華中大學是華中師范大學的前身,在繼承韋先生遺志、傳承學術(shù)精神方面,華師學人責無旁貸。2016年7月,經(jīng)華中師范大學三代學人的共同努力,11卷本的《韋卓民全集》由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韋卓民先生在康德哲學、黑格爾哲學、邏輯學、教育學、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譯著和著述均收錄其中。自1993年華中師范大學成立“韋卓民遺著整理小組”至今,時間已經(jīng)過去24個年頭。先哲已逝,唯其精神流傳,永勵后學。
(作者:王世鵬,系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編輯:梁霄
關(guān)鍵詞:中國 學者 韋卓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