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打造“海綿城市”別忽視民間水利工程
從當代的生態(tài)價值觀來看,與自然過程相對抗的集中式工程并不明智,也往往不可持續(xù)。事實上,民間的分散式的水利工程往往具有更好的可持續(xù)性。
俞孔堅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1995年獲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1997年回國創(chuàng)辦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迄今,出版著作15部,完成大量城市與景觀的設計項目;促成了景觀設計師成為國家正式認定的職業(yè),推動了景觀設計學科在中國的確立。2016年4月20日,俞孔堅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入汛以來,江蘇、江西、湖北、安徽等地內澇嚴重。怎樣防澇,一時間成了擺在這些地方政府面前的頭等大事,這也令“海綿城市”這一概念再次走入人們的視野。很多人寄希望通過打造“海綿城市”一勞永逸地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告別“一下雨就看?!钡膶擂尉车?。對此,我們專門采訪了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海綿城市”專家俞孔堅教授。
最好就地解決水問題
新京報:現(xiàn)在“海綿城市”這個概念很火,但很多人對這個概念的準確意思并不了解,您能詳細解釋一下這個概念嗎?
俞孔堅:“海綿”的概念最早是由澳大利亞人口研究學者Budge提出。他應用海綿來比喻城市對人口的吸附現(xiàn)象。近年來,更多的是將海綿用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澇調蓄能力。作為一種生態(tài)途徑,“海綿城市”的確能夠在不同尺度綜合解決城市中突出的水問題和相關生態(tài)難題。
新京報:打造“海綿城市”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關鍵問題嗎?
俞孔堅:首先,最好就地解決水問題。把災害轉嫁給異地,是幾乎一切現(xiàn)代水利工程的起點和終點,諸如防洪大堤和異地調水,都是把洪水排到下游或對岸,或把干旱和水短缺的禍害轉嫁給無辜的弱勢地區(qū)和群體?!昂>d”的哲學卻是就地調節(jié)旱澇,而非轉嫁異地。中國古代的生存智慧是將水作為財,就地蓄留、就地消化旱澇問題,中國廣大土地上的陂塘系統(tǒng)、三角洲的?;~塘系統(tǒng),其實都是典型的大地海綿系統(tǒng)。
它啟示我們用適應的智慧,就地化解矛盾。這種“海綿”景觀既是古代先民適應旱澇的智慧,更是地緣社會和鄰里關系和諧共生關系的體現(xiàn),是幾千年以生命為代價換來的經驗和智慧在大地上的烙印。我家的多位祖先就因為試圖將白沙溪上游的一道水堰提高寸許,以便灌溉更多田畝,而與鄰村發(fā)生械斗甚至獻出生命。這樣慘痛的教訓告誡我們,人類要用適當?shù)闹腔?,就地化解矛盾?/p>
新京報:那么,像陂塘系統(tǒng)、?;~塘這些民間分散的水利工程對現(xiàn)在打造“海綿城市”還有優(yōu)勢嗎?
俞孔堅:有。我們要重視分散的民間水利工程的價值。中國常規(guī)的水利工程往往是集國家或集體意志辦大事的體現(xiàn)。從大禹治水到長江大壩,無不體現(xiàn)著這種工程觀。在某些情況下這是有必要的,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其對自然水過程的因勢利導中所體現(xiàn)出的哲學和工程智慧,使這一工程得以沿用至今,福澤整個川西平原。但集中式大工程,如大壩蓄水、跨流域調水、大江大河的防洪大堤、城市的集中排澇管道等,失敗的案例并不少。
而從當代的生態(tài)價值觀來看,與自然過程相對抗的集中式工程并不明智,也往往不可持續(xù)。事實上,民間的分散式的水利工程往往具有更好的可持續(xù)性。中國廣袤大地上古老的民間微型水利工程,如陂塘和水堰,至今仍充滿活力,受到鄉(xiāng)民的悉心呵護。非常遺憾的是,這些千百年來滋養(yǎng)中國農業(yè)文明的民間水利遺產,有些未被好好利用,甚至遭到某些現(xiàn)代強勢水利工程的摧毀,這其實并不利于排澇。
重視民間分散水工程
新京報:我們傳統(tǒng)中的“海綿”工程,有什么典型的案例?
俞孔堅:以西溪南豐樂河上的一道堰——呂堨為例,呂堨距今已有近1500年歷史。這樣的低堰,在徽州地區(qū)有很多,在不破壞區(qū)域自然水系格局的前提下,僅僅將水位抬高數(shù)尺,便能有效減緩來自山區(qū)的急流,灌溉千萬頃良田;這樣的低堰又與分布在村中和田野上的口口方塘相串聯(lián),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海綿系統(tǒng),可以從朱熹那句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中體會一下。只可惜,這千年石堰如今卻被鋼筋水泥所替代,盡管尚保留了低堰的功用,卻少了許多生態(tài)與美的價值。
其實,這些分散型的民間水利工程,正是“海綿”哲學的體現(xiàn)。由千萬個細小的單元細胞構成一個完整的功能體,將外部力量分解吸納,消化為無。因此,我們呼吁珍惜和呵護民間水利遺產,提倡分散的微型水利工程。這些分散的民間水工設施不僅不會對自然水過程和水格局造成破壞,還構筑了能滿足人類生存與發(fā)展所需的國土生態(tài)海綿系統(tǒng)。
防洪宜慢不宜快
新京報:當前防洪您覺得還有什么地方需要特別注意?
俞孔堅:防洪當注意的是要慢下來而非快起來。將洪水、雨水快速排掉,是當代排洪排澇工程的基本信條。所以三面光的河道截面被認為是最高效的,所以裁彎取直被認為是最科學的,所以河床上的樹木和灌草必須清除以減少水流阻力也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這種以“快”為標準的水利工程,忽視了水文過程的系統(tǒng)性和水文系統(tǒng)主導因子的完全價值,以至于將洪水的破壞力加強、加速,將上游的災害轉嫁給下游;將水與其他生物分離,將水與土地分離,將地表水與地下水分離,將水與人和城市分離;使地下水得不到補充,土地得不到滋養(yǎng),生物棲息地消失。
此外,勿將“海綿城市”建設淪為一些部門的權力尋租機會、地方政府新的GDP增長點、各類工程公司牟取暴利的借口,否則,難免開啟新一輪諸如河道整治、挖湖堆山之類的“破壞性建設”。
訪談員 陳媛媛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海綿城市 民間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