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yī)·問藥>品牌·人物品牌·人物
中國小兒外科之父張金哲:94歲老醫(yī)生 70年風雨無阻從醫(yī)路
小玩意隨身帶,3分鐘把病講明白
張金哲說,孩子哭聲是診斷疾病的最好依據(jù);把病治好了,孩子就笑了。
張金哲的白大褂口袋里總是裝著很多小玩意兒。有的孩子哭鬧不止,不讓做檢查,他就掏出來“變戲法”。孩子看得入迷,也想試一試。張金哲就提出:“你得讓我摸摸肚子。”像是“喜羊羊”等小玩具,只要孩子乖乖配合,就送一個當禮物。
在門急診,許多醫(yī)生因為孩子哭鬧無法觸摸腹部而感到束手無策。為此,張金哲總結(jié)出對比法、三層檢查法、從母親身后伸出手去觸摸嬰兒腹部等一系列檢查方法。對于嬰幼兒急腹癥,他要求在來診時、化驗后和住院前(或睡后)三次觸診腹部,這樣可以得到準確的體征。
張金哲認為,接待病人也是一種藝術(shù)。他提出醫(yī)患溝通“三分鐘口才”。意思是,醫(yī)生把病講清楚只需要三分鐘,盡量簡潔、扼要、通俗。多年來,張金哲的衣兜里隨時裝著寫有各種疾病的小紙條。每張紙條上,寫著一種病的癥狀、治療要點、注意事項,共有幾十種。為孩子看完病,張金哲就會撕下一張條塞給家長,并照著小條給家長講。家長不僅得到了安慰和信心,回去還可以再復習,按照醫(yī)生說的話照看好孩子。
盡心耐心,用愛和患者交朋友
“好的兒科大夫,必然是愛孩子的大夫。”張金哲一直提倡,要和患者交朋友。早年間,張金哲經(jīng)常脫下白大褂,在上面描自己的名字,以便讓病人看清楚誰在為他看病。
張金哲擔任北京兒童醫(yī)院副院長期間,日程排得滿滿的,但他從不耽擱臨床工作,總是準時出診。實在不能出診,他都提前主動通知,對已經(jīng)約好的病人,說明情況并更改日期。
張金哲認為,做醫(yī)生最大的醫(yī)德,就是盡心盡力把病人的病治好。醫(yī)生不管水平多高,永遠是個服務(wù)者,既要從治療方面為患者著想,也要從預后、經(jīng)濟承受能力等方面為患者考慮,用最簡單的方法、最便宜的藥治好患者的病。同時,多一點耐心,多一點解釋。
張金哲曾在小兒外科設(shè)過一個“小金庫”,那是他和其他醫(yī)生用論文、書稿稿費和科研獎金聚積而成的,用來救助那些家境貧困的小患者。他還堅持20多年到天津的一家兒童醫(yī)院義務(wù)出診、查房、手術(shù)、講課,沒拿過一分錢。
張金哲用這樣四句話表明自己的修身之道:一生努力,兩袖清風,三餐飽暖,四鄰寬容。
編輯:于瑋琳
關(guān)鍵詞:張金哲 小兒外科 94歲醫(y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