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與首相
若有如無的情愫帶來禁忌的美感
在這個過程中,時任首相的墨爾本勛爵(Lord Melbourne)扮演著亦師亦友的角色。維多利亞試圖扳倒約翰,自以為發(fā)現(xiàn)了他和侍女芙羅拉小姐偷情使其懷孕的證據(jù),將這件事情鬧得滿城風(fēng)雨。但實際上芙羅拉身患腫瘤,遭受奇恥大辱之后很快就病情惡化去世了,女王因此受到了鋪天蓋地的批評和指責(zé)。墨爾本勛爵在維多利亞飽受懷疑和攻訐的時候,統(tǒng)治方才開始就陷入危機(jī)的關(guān)頭,始終站在她這邊。
后來墨爾本勛爵在議會中受挫,不得不辭去首相職務(wù),但是維多利亞厭惡接任首相職位的托利黨政治家羅伯特·皮爾,不肯配合他組閣。墨爾本勛爵不顧自己的政治生命,苦苦勸說維多利亞放下個人喜好,鄭重告誡她女王和議會之間的關(guān)系神圣不可侵犯,即使貴為女王也不能任意妄為。
既忠心耿耿又睿智優(yōu)雅的墨爾本勛爵,對女王發(fā)乎情而止乎禮的情愫,成了第一季的最大亮點,以至于觀眾紛紛高呼請官配阿爾伯特親王晚點上線,好再多站一會兒女王和墨爾本勛爵的CP,連編劇都親自寫文章說“Every woman needs a Lord M in her life”。
而扮演墨爾本勛爵的魯夫斯·席維爾,優(yōu)雅的氣質(zhì)和滿滿都是戲的深情眼神,就是擄獲少女心的帥大叔標(biāo)準(zhǔn)范本。也難怪大叔和少女的CP感雖然會被吐槽太言情,還是讓大票觀眾追劇追得欲罷不能。
歷史與言情
兒女情長狹隘了大時代格局
正所謂成也CP敗也CP,如果要說這部劇有什么不足之處,那就是劇情過多著墨于維多利亞、阿爾伯特親王和墨爾本勛爵的三角情感線索,使得歷史劇的野心著陸在格局略顯狹隘的兒女情長,甚至有種披著歷史劇外衣講著言情劇故事的意味。
維多利亞和墨爾本勛爵這一段虛構(gòu)的感情線其實在相當(dāng)程度上是為了滿足觀眾對宮廷秘史的好奇心理,尤其是迎合“大叔控”的流行審美,歷史上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情深意篤的故事被重復(fù)講述多次,難有新意,這種以政治聯(lián)姻為起點又終生相守的故事終歸顯得有些平淡缺乏起伏,于是本劇就別開生面,虐一虐墨爾本勛爵,靠這一出欲說還休的深情戲碼賺足了觀眾的眼淚。但是相較之下,歷史劇的主線就顯得模糊了,容易給觀眾留下一種年輕時的維多利亞只會談情說愛,缺乏政治智慧和責(zé)任心的印象。
不過,作為一部季播劇《維多利亞》只是剛剛開局,現(xiàn)在做出這部劇偏離主線的判斷尚為時過早,觀眾還是可以期待接下來的劇集將重點拉回到女王政治生涯的主軸上。
□青澤(劇評人)
薦劇
《凡爾賽》
無獨有偶,法國的《凡爾賽》也是一部以著名君主一生為主軸,呈現(xiàn)一個時代的畫卷的歷史劇。凡爾賽宮是路易十四霸業(yè)的象征,是承載他野心的城堡,見證著他和貴族階層之間權(quán)力纏斗的戰(zhàn)爭。路易十四是世界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他72年的統(tǒng)治期間,法國從一個邊緣國家成長為歐陸霸主和歐洲文化的中心。
Canal+電視臺斥資3000萬歐元(逾兩億人民幣)打造了這部法國歷史上最昂貴的電視劇,最為難得的是這部劇真正是在凡爾賽宮內(nèi)取景拍攝,隨著鏡頭移步換景觀眾就能看到不同時刻、不同角度的凡爾賽,單單是華麗的光影流轉(zhuǎn)就已經(jīng)令人目眩神迷。更不用說精美的構(gòu)圖和鏡頭語言,每一幀都可以截圖當(dāng)作壁紙,以及劇中人物美輪美奐的典雅服飾,都將波旁王朝的風(fēng)流雅致展露無遺。
由于是英法合拍,《凡爾賽》也有英法兩種語言的配音版本,但是相比之下還是更推薦看法語版,華麗的法語發(fā)音和整部劇奢美艷極的風(fēng)格高度一致。特別是當(dāng)路易十四拍案而起怒喝出那一句流傳千古的"L‘état,c’est moi!"(朕即國家),雷霆萬鈞的氣勢令屏幕前的人都不由得為之屏息凝神。
兩國共同燒錢砸出的可不只是流動的畫報,更有精細(xì)入微的人物刻畫和劇情。促使路易十四成就霸業(yè)的是他個性中的控制欲,但這種性格另一面是極度的不安全感和自卑,《凡爾賽》將這種詭異卻又情理之中的內(nèi)在矛盾集中投射在路易十四和弟弟奧爾良公爵的復(fù)雜關(guān)系上。路易十四既是一個“弟控”——明知弟弟志在立功沙場,還是不舍得自己最信任的親人去冒生命危險——又暗暗提防著奧爾良公爵聲望超越自己,有意無意中予以打壓。奧爾良公爵沒有奪權(quán)的野望,兄長對自己的戒備他雖然心知肚明,卻也只能佯作不知。帝王之家的親情難免摻雜著嫌隙和疑慮,這種張力和沖突終生伴隨著路易十四,即使他身處權(quán)力巔峰,內(nèi)心也從未真正安寧。
漲姿勢
歐洲歷史劇的成功有套路
有描摹帝國畫卷的野心,卻選擇了“軟著陸”
如果說《維多利亞》塑造的是一個立憲君主以高度的自我克制在權(quán)力纏斗中尋求平衡、最終成為一個時代理想與秩序的標(biāo)識的歷程,那么《凡爾賽》就是刻畫一個野心勃勃的君主如何殺伐決斷、締造中央集權(quán)的霸主國家的一篇史詩。崇尚理性克制的英國人和向往恣意汪洋的法國人,分別在這兩部劇里用自己最擅長的風(fēng)格,將本民族最為榮耀的集體記憶演繹出一個震撼人心的高度。
難得的是,宏大的歷史敘事并沒有給人以空洞的說教的印象,《維多利亞》和《凡爾賽》雖然有著描摹一個帝國時代畫卷的野心,但是都聰明地選擇了軟著陸,挖掘出看似至高無上的君主身上脆弱的部分,正是這樣的脆弱使得他們走下神壇,湮沒歷史塵埃中的人物由此再度成為有血有肉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