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人物志人物志
董其昌:不會搞理論的畫家不是好書法家
明代畫壇,堪比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畫法新變,畫派叢起,單單山水畫,就有有浙派、吳門派、云間派、蘇松派、嘉興派……更有華亭派、武林派異軍突起,影響一直綿延到清代。其中,華亭派領袖人物董其昌推崇倡導的摹古風氣,對后世畫壇的影響尤為深刻。
董其昌于嘉靖三十四年出生在松江府上??h(今上海市)。少年時他不必為生活操勞,只負責努力讀書,一心想通過科舉入仕而出人頭地。十七歲那年,參加松江府會考,但因為字寫得不好,排名比其堂兄弟差。這事讓董其昌深受刺激,從此發(fā)憤學習書法。
后來董其昌成為明朝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畫圓勁秀逸,平淡古樸。清代康熙皇帝曾大加贊美董其昌書法:“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于褚墨間,非諸家所能及也?!?/p>
這真是一個勵志的故事。
他晚年獨具特色的行書精品《岳陽樓記》。融晉、唐、宋、元各家風格于一體,筆力遒勁、悠閑自得。既見米芾風骨,又顯曠世之志。
再接著原來的說,經過第一次考試失利后,董其昌又多年名落孫山,到萬歷十六年(1588年),董其昌參加鄉(xiāng)試得了第三名,之后就開始開掛,萬歷十七年(1589年),三十五歲的董其昌考中進士,被封為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后充任皇長子朱常洛(明光宗皇帝)的講官。
京城里不僅有豐富的圖籍文物,而且人才濟濟。董其昌充分利用了這些便利條件,在研習經史之余,與同僚們切磋書畫技藝,縱古論今,品評高下,時常通宵達旦。而京官和書畫家的雙重身份,使他的社會地位迥異往昔。
其后董其昌升調湖廣副使。當時正值明朝歷史上長達十余年的“國本之爭”,其間還發(fā)生了著名的“妖書案”“楚太子獄”,朝廷內部為冊立太子一事黨爭不休,風云詭譎。董其昌害怕在黨爭中受禍,于是屢次上書辭官,不久奉旨以編修回故里養(yǎng)病。中間又經歷了幾次啟用、辭官的扯皮,董其昌還是在家隱居,從事書畫創(chuàng)作。
在不圖高官厚祿的盛名下,求墨寶者絡繹不絕,使董其昌名聲大振,家產也越來越多。董氏子弟橫行鄉(xiāng)里,最終導致“民抄董宦”的事件發(fā)生。董其昌惶惶然避難于蘇州、鎮(zhèn)江、丹陽、吳興等地,直到半年后事件才平息下來。七十七歲的董其昌出仕,然而朝廷再次動蕩,他最終帶著太子太保的官位在家鄉(xiāng)奢侈地度過了晚年。
編輯:楊嵐
關鍵詞:董其昌 畫家 書法家 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